1940年,吴凤翔刺杀日军少将,走到门口时,他发现里面有好几名日军,刺杀没有把握,正打算离开,一个日军走了过来,还发现他手里拿着枪!
1940年5月17日,河南开封的夜色浓得像泼了墨,山陕甘会馆的院落里,昏黄的灯光在微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影子。吴凤翔站在二进院东厢房的门前,粗布长衫下的手掌已微微出汗,袖子里藏着的勃朗宁手枪冰凉刺骨。他的心跳快得像擂鼓,耳边却回荡着地下党同志的低语:“除掉吉川贞佐,华北才能喘口气!”
突然,门口的卫兵转头,目光直直锁在他握枪的手上——计划暴露了!吴凤翔脑中一闪,扣动扳机,枪声撕裂夜空,卫兵应声倒地。这一刻,退路已断,他必须孤注一掷!
吴凤翔,河南南阳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便因目睹日军暴行投身抗日,加入共产党,潜伏于国民党军统内部,成为双重身份的地下工作者。他的射击天赋异禀,尤其擅长双手持枪,百步穿杨,堪称“神枪手”。
1937年,他因抗日活动被捕,饱受酷刑却宁死不屈,意外为他赢得了一个绝佳的掩护身份——日军误以为他已被“感化”。出狱后,党组织选中他执行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刺杀日军少将吉川贞佐。
吉川贞佐,日本天皇裕仁的亲外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9年调任华北特务机关长,掌控日军情报网络。此人狡诈残忍,半年内屠戮460余名中共地下党员和105名军统特工,华北抗日力量损失惨重。据《平顶山日报》记载,吉川的暴行不仅针对抗日战士,连平民百姓也难逃魔爪,河南沦陷区哀鸿遍野。
为接近这个“眼中钉”,吴凤翔与军统行动组长牛子龙制定了精密计划。他们利用汉奸权沈斋的贪财弱点,由吴凤翔伪装成一支虚构的“小磨山抗日游击队”头领,声称愿率500人投靠日军。权沈斋收下银元和麝香礼品后,逐渐放松警惕,将吴凤翔引荐给吉川。
为了取信于敌,吴凤翔编造了一份假花名册,详细到每个“队员”的姓名和籍贯,甚至主动献上从牛子龙处获取的左轮手枪和爆破伞。吉川虽谨慎多疑,但面对这份“诚意”,终于松口,授予吴凤翔和伪装为“副司令”的地下党同志王宝义特别通行证,允许他们自由出入山陕甘会馆。
这一路的伪装如履薄冰。吴凤翔每晚睡前都会默背会馆地形图:二进院东厢房是吉川的办公室,巡逻兵15分钟一轮,哨兵换岗时间是晚上8点。他知道,稍有破绽,自己和同志们将命丧黄泉。一次,吉川试探性地要求他集中“游击队”到董章镇接受点验,吴凤翔机智应对,带着王宝义等几名假扮队员的地下党成员前往,成功蒙混过关。吉川满意地点点头,浑然不知死神已悄然逼近。
1940年5月17日晚7时,山陕甘会馆内灯火通明,吉川贞佐正与四名日军高官商讨“以华制华”的汉奸网络部署。吴凤翔和王宝义持通行证进入会馆,腰间藏着勃朗宁和驳壳枪,身后还有姚栓紧等同志在街口接应。院子里,巡逻兵的皮靴声规律地响起,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般的紧张。
吴凤翔推开东厢房门,昏暗的油灯下,吉川贞佐背对窗户而坐,山本大佐、瑞田中佐、宪兵队长藤井治和一名卫兵围坐桌旁。吴凤翔佯装汇报“投诚事宜”,低头垂目,暗中观察屋内布局。突然,门外哨兵吹响铜哨,似有异常,山本和瑞田起身查看,吉川也转头望向窗外。
机会稍纵即逝!吴凤翔猛地抽出双枪,左手一枪击中吉川胸口,右手连射,撂倒试图拔枪的藤井。然而,左轮手枪竟在关键时刻卡壳,发出“咔嚓”一声,屋内顿时陷入混乱。
吴凤翔临危不乱,扔掉左轮,拔出备用驳壳枪,对准试图逃跑的吉川连开数枪,子弹精准穿过他的心脏。与此同时,王宝义冲入房间,配合吴凤翔将山本、瑞田和卫兵一一击毙。整个过程不过两分钟,屋内五名日军高官全部毙命。
吴凤翔迅速搜走桌上的文件和手枪,翻越西侧围墙,与接应的同志乘人力车撤离。街头的喧嚣掩盖了枪声,门卫毫无察觉,刺杀行动如鬼魅般无声。
撤离路上,吴凤翔心跳未平,脑海里反复闪现吉川倒下的瞬间。他不确定目标是否真的毙命,直到三天后,《河南民报》刊登消息:吉川贞佐等五名日军高官在山陕甘会馆被刺杀,华北日军震怒。这条新闻不仅震动中国,连英美等七国媒体也争相报道,称吴凤翔为“大无畏民族英雄”。
吴凤翔的英勇事迹在战后逐渐为人所知。1945年,他赴延安学习,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1949年,他作为抗战英雄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目睹新中国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他的两把勃朗宁手枪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山陕甘会馆的弹痕墙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夜色中,吴凤翔的身影消失在开封街头,枪声的回响却久久未散。他用一颗子弹,换来了华北抗日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