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网友表示:有25%美国人愿与中国开战,愿与俄开战的却只有5%。有一个问题摆在美国人眼前,如果非要选择跟一个国家开战的话,那应该选择中国还是俄罗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竟然有更多人选择了前者,而且比例特别悬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2025年7月,一场网络民调在美国炸开了锅:25%的美国人愿意和中国干一仗,只有5%愿意和俄罗斯开战。面对“必须选一个国家开战”的问题,选中国的居然比选俄罗斯的多得多,比例差距大得让人瞠目结舌。 这25%对5%的民调结果,表面上看是个简单的选择题,实际上却暴露了美国社会对中俄两国认知的巨大偏差。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和中国开战,而不是俄罗斯?答案得从历史和媒体的叙事里找。冷战时期,苏联的核武库和坦克集群给西方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2500枚现役核弹头,和美国形成了战略均势。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多次公开提到核力量进入战斗值班状态,这种强硬姿态通过新闻画面传遍全球,强化了美国人对“核毁灭”的恐惧。相比之下,中国一直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被美国媒体和公众误解为软弱。实际上,中国的核武库虽然规模不如美俄,但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能在10分钟内打击4000公里外的目标,096型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导弹射程覆盖全球主要城市。这种“最低限度威慑”战略,完全有能力进行二次打击,可惜这些信息很少出现在美国人的视野里。 美国媒体在这件事上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作用。翻开CNN、福克斯新闻的报道,七成以上的涉华内容都在讲贸易争端、人权问题或者经济挑战,军事方面的进展几乎被忽略。2024年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清楚写着,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隐形战机和反舰弹道导弹上的研发速度远超预期,有些技术甚至比美国预测的提前了十年。 可这些硬核事实,在主流媒体上却被简化为“中国威胁”的空洞口号。普通美国人还停留在90年代的印象,以为中国只是个“世界工厂”,造手机、衣服和玩具,压根不知道中国国防工业已经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条自主。东风系列导弹、歼-20战机、055型驱逐舰,这些名字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更别提中国在人工智能和量子通信上的突破,已经让“决策-打击”的速度快到接近人类反应极限。这种信息不对称,成了民调结果悬殊的根源之一。 军工复合体也脱不了干系。为了争取国会拨款,他们一边在内部报告里承认美军在亚太的部署有“兵力分散、后勤脆弱”的致命问题,一边在公开场合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可战胜”的对手。2024年美军的一次内部推演显示,如果单独和中国开战,第一岛链76%的关键设施会在72小时内被中国火箭军摧毁。可这些结论从没公开过,反而是“中国威胁论”被反复炒作,误导了公众的判断。 普通美国人只看到媒体上关于中国工厂和市场的报道,压根没意识到中国军事实力的质变。比如,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已经能突破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却相对滞后。这种技术代差,根本不是普通人能从新闻里了解到的。 再说俄罗斯,情况完全不同。冷战时期“钢铁洪流”的记忆还在美国人脑海里挥之不去。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的坦克和核弹头频频出现在新闻画面里,媒体反复强调其核武库的规模和破坏力。俄罗斯领导人公开提到核力量的部署,言辞冷峻,给了美国公众巨大的心理压力。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能力被严重低估。很多人以为中国只有几百枚核弹头,远不如美俄的几千枚,殊不知中国核武器的质量和精准度已经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过20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支撑着一个能快速反应、持续作战的军事机器。这种实力,根本不是“纸老虎”能概括的。 公众的认知偏差还和教育、宣传的长期影响有关。在美国,学校的历史课本里,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头号敌人,中国的形象却更多停留在经济崛起上。媒体上关于中国的军事报道,往往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经济或文化新闻里。普通人打开电视,看到的是中国春节的烟花或者高铁的画面,很难把这些和军事力量联系起来。而智库和军方的报告,虽然详细分析了中国在无人机、卫星导航和网络战领域的进展,但这些内容很少转化成通俗的新闻,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于是,25%的美国人轻率地选择了和中国开战,以为这比面对俄罗斯的核武库更“安全”。 这种认知偏差正在形成一个危险的闭环。公众的误解反过来影响政策制定,鹰派政客利用民意推动更强硬的对华政策。2025年,国会围绕国防预算的争论愈演愈烈,军工企业趁机渲染“中国威胁”,却从不告诉公众真实的风险。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的报告早就警告,大国间的冲突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可这些声音被淹没在喧嚣的政治辩论中。
美国一网友表示:有25%美国人愿与中国开战,愿与俄开战的却只有5%。有一个问题摆
醉卧云端云端居
2025-07-18 18:37:42
0
阅读:29
烟斗茶客
因为美国人首先选择了早点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