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朝鲜的下场,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援助,一向和美国不对付的朝鲜,这次可算是真拼了,就差把家底全搬空支援俄罗斯。那些炮弹、火箭弹就不说了,关键还出了人力,结果美国说要会谈,俄罗斯就去了。 鸭绿江的冰封刚消融时,一列列挂着绿色篷布的列车正穿过图们江铁路桥,驶向俄罗斯远东的军港。 韩国情报部门拍到的卫星图像里,这些列车的集装箱编号重复出现在朝鲜咸兴的军工厂附近。 后来估算,这样的集装箱足足有 2 万个,里面装着 940 万发炮弹、122 毫米火箭弹。 还有几千名穿便服的朝鲜士兵,他们的肩章被布带遮住,却掩不住行囊里的 AK-47 弹匣。 2024 年的春天,朝鲜对俄罗斯的支援,像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把家底摊在了俄乌冲突的棋盘上。 这场豪赌的筹码,藏在金正恩与普京的握手照里。2023 年 9 月,金正恩的专列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 俄罗斯人特意安排他参观苏 - 57 战机生产线,车间里的工程师当场演示了导弹挂载程序。 作为回报,普京在次年 6 月回访平壤时,带来了一份厚礼:每年 200 万吨粮食、50 万吨石油,还有一套 S-400 防空系统的技术资料。 签署《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那天,平壤的广场上飘着两国国旗,条约里 “一方遭入侵。另一方提供军事援助” 的条款,成了朝鲜士兵踏上乌克兰战场的 “通行证”。 但战场的残酷远超预期。库尔斯克州的战壕里,朝鲜士兵第一次见到西方的 “海马斯” 火箭炮,呼啸而来的炮弹让他们来不及躲进掩体。 韩国国防部的情报显示,已有数百名朝鲜士兵伤亡,而美国随即宣布对朝鲜实施新一轮制裁,冻结了其在第三国的全部海外账户。 更让朝鲜棘手的是,当美国放出 “愿意谈判” 的信号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真的坐在了日内瓦的谈判桌前,讨论 “部分解除对俄农产品制裁”。 这让平壤觉得,自己的血本支援,仿佛成了别人讨价还价的筹码。 中国的选择,始终写在 “不干涉内政” 的外交底色里。当朝鲜的炮弹还在运输途中时,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正在例行记者会上重复着那句话: “中方在俄乌冲突中始终站在和平一边,不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援助。” 这种立场不是突然的决定,而是从 1950 年代至今的延续。 当年中国出兵朝鲜,是因为国家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如今俄乌冲突,中国既无义务选边站,更不愿打破自己坚持了 70 年的外交原则。 中国的 “不援助”,藏在中俄贸易的账本里。2024 年,中俄贸易额 2448 亿美元中,70% 是能源和民生商品: 俄罗斯的原油炼化成中国的汽油,西伯利亚的木材变成家具,而中国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正填满莫斯科的超市货架。 这些合作不涉及任何军事成分,却实打实支撑着俄罗斯的民生经济。 如果中国选择提供军事援助,西方的制裁清单会立刻覆盖这些领域 。 德国可能停供汽车零部件,荷兰可能限制光刻机出口,这对中国的产业链伤害远超想象。 就像商务部的一份内部报告里写的:“保持经济合作的稳定性,比一时的军事支持更有战略价值。”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角色是 “稳局者” 而非 “参与者”。在沙特利雅得的调停会议室里,中国特使正劝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代表坐下来谈。 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投下的每一张票都基于 “是否有利于和谈”;甚至在莫斯科的中俄能源论坛上,中方代表还在提议 “用能源合作收益设立俄乌重建基金”。 这些行动背后,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 —— 推动冲突降温,而不是火上浇油。 朝鲜的选择有它的逻辑: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往往需要通过 “绑定” 一方换取生存资源。 但中国不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利益遍布全球,既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也需要欧洲的市场,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 就像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说的:“大国的责任不是选边站,而是为和平架桥。” 当朝鲜的士兵在乌克兰的冬天里裹紧棉衣时,中国的货轮正把防疫物资运往基辅,同时也把粮食种子送到莫斯科。 这种 “双向的善意”,或许不如炮弹那样直接,却更能为和平保留希望。 毕竟,国际政治不是赌局,不需要押上家底;国家之间的相处,最终拼的不是谁的盟友更铁,而是谁的理念更能赢得人心。 朝鲜的豪赌与中国的克制,本质上是两种外交哲学的碰撞:一个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突破,一个在格局中守护发展的根基。 但无论选择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 —— 枪炮赢不了长久的安全,只有坐在谈判桌前的智慧,才能真正结束冲突。
欺人太甚!朝鲜领导人刚结束与俄罗斯外长的会晤,美军的B-52H轰炸机就压到了三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