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蒋介石一脚踢向妻子,瞬时,妻子捂着肚子倒下了,哀泣不止,蒋母怒了,大骂蒋介石,赶快请郎中......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那一脚踢出时,毛福梅已经没有力气反应,她扑倒在冰冷的砖地上,双手本能地捂住腹部,身下迅速染出一摊鲜红,她痛苦地蜷缩起来,咬紧牙关,没有发出一句话。 屋外传来急促脚步声,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听到动静冲进来,她看见儿媳倒在血泊中,脸色瞬间变了,她没有询问,没有犹豫,转身就喊人去请郎中,命人将毛福梅抬到床上。 自己则转头怒视儿子,责骂声一声高过一声,最后抄起竹条狠狠抽了蒋介石几下,把他赶出门去,这不是蒋介石第一次对毛福梅动手,但这次不一样,她肚子里还有孩子,是蒋家的骨血。 王采玉本就不满意儿子对这段婚姻的态度,如今看到孙儿未出世便被活生生打掉,她心中除了愤怒,还有彻底的失望。 毛福梅是王采玉亲自挑选的儿媳,是溪口镇上规矩出身的女孩,知礼守分,不爱抛头露面,那年她十九岁,蒋介石十四,是两家老人一手促成的婚事。 当时蒋家刚经历丧父之痛,王采玉想为儿子找个持家的媳妇稳住家业,没问蒋介石愿不愿意,直接定下了亲事。 婚礼草草举行,成婚当晚蒋介石借口身体不适,一个人躲到祠堂,根本没进洞房,第二天他就离家读书去了,一去就是数年,几乎不写信,也不回家。 从那以后,毛福梅便成了蒋家的影子媳妇,她不哭不闹,照顾婆婆,操持家务,把整个宅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人说她不好,只是蒋介石从未对她有半点情意。 他每次回家停留不过数日,总是冷眼相待,吃饭也懒得搭话,久而久之,连镇上的人都知道蒋家的少奶奶是个孤影。 蒋母虽心疼儿媳,但儿子性子暴烈,不易管教,她只劝毛福梅忍着,等他长大了会懂事,直到那年冬天,蒋介石从日本归来。 他身着洋服,神情桀骜,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对故乡生活的不屑,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被母亲压制的少年了。 去了日本后,他学了军事,接触了革命思想,见过大都市的繁华与风云,回来时带着一副不耐烦的态度,对家中一切都感到刺眼,尤其是毛福梅这个他从未接受的“妻子”。 毛福梅已经怀孕五个月,那是蒋母盼望许久的孙儿,蒋介石却将这场孕事看作拖累,他常在家中发火,说话也愈发刻薄。 那天,两人因家中用度起了争执,蒋介石突然失控,一脚踢向毛福梅,那脚踢出的代价是一个生命的终结。郎中来得快,但却只能摇头叹息,胎儿没保住。 那晚,蒋母守在毛福梅床边彻夜未眠,她看着儿媳脸色苍白、满身虚汗,心里一阵阵发紧,自己挑的媳妇,自己宠出来的儿子,如今弄成这样已是骑虎难下。 伤还没好全,蒋介石又离开了家,这次更久,他去了上海,又去广州,参与政治活动,在外越走越远,家中却不闻不问。 毛福梅再次独自一人,把重心放在照顾婆婆和年幼的蒋经国身上,蒋经国是蒋介石与毛福梅唯一的儿子,自小调皮但极有主见。 毛福梅一边操持家务,一边攒钱供他读书,还开了间小裁缝铺子,为左邻右舍缝缝补补补贴家用,她没念过几本书,但算盘打得清,蒋母虽年老体衰,也一直倚重这个儿媳。 1927年,蒋介石再次回到溪口,他这次回来,不是探亲,是带着离婚协议,他要娶宋美龄,需要一个干净的身份,他把协议放在毛福梅面前,说得斩钉截铁。 毛福梅拒绝,她说这婚是长辈安排的,哪有随便退的,蒋介石却提起蒋经国,说如果不签字,他就不让经国再读书,毛福梅没再说什么,几天后在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离婚之后,她没有离开蒋家,而是被称作“义姐”,继续住在老宅,蒋介石让人每月寄些生活费,但从未再回来探望,毛福梅没有怨言,她不再是蒋家的妻子,但她仍是蒋经国的母亲。 她照旧为蒋母熬汤煮饭,送经国上学,缝补他的衣物,她省吃俭用地将蒋经国送到更好的学堂,她知道自己已被时代抛在身后,但她有责任把儿子带上正路。 1937年后战事加剧,溪口时常有日机盘旋,镇上的人纷纷南逃,毛福梅却没有走,她说自己走了,老宅就没人守着了。 1939年秋,日军轰炸溪口,炸弹落在蒋家附近,那天她正在后堂收拾,经国前一周刚离开回学校,她还为他准备了干粮和替换的衣物。 炸弹爆炸时她来不及逃,屋梁塌落,将她压在瓦砾下,邻居赶来救人时,只从瓦片中挖出她的尸体,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小布包,是蒋经国小时候穿过的一双鞋和一件旧衣。 她的葬礼是蒋母主持的,简朴却庄重,蒋介石未出席,只派人送来一封信,寥寥几句算是道别,毛福梅在蒋家守了三十年,从新娘到义姐,从母亲到遗骨,一生平淡无波,却默默扛起了整个家庭。 蒋经国后来多次提起她,说她是他记忆中最坚强的人,可她的名字,终究没能进入历史课本,没能被放在庙堂之上。 (主要信源:新华网《浙江奉化蒋氏故居保护利用纪实》)
1946年,大汉奸褚民谊献出了孙中山肝脏,蒋介石亲批“免予一死”,但褚民谊的美貌
【8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