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入伏,“暑、湿、热”三邪交织,中医推荐喝碗它
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之一,南方地区湿度大。此时“暑、湿、热”三邪交织,人体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津液耗损严重。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会大量排汗,进而引发口干舌燥、乏力等津气耗伤症状。
二是脾胃功能受损。湿热邪气困阻脾胃,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三是心火亢盛。暑热之邪扰动心神,使人感到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同时舌尖红赤、小便短赤也是心火亢盛的表现。
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但三伏天暑湿交蒸,需以清暑祛湿为主,兼顾酸甘生津。乌梅汤通过酸甘化阴补充津液,适合暑热伤津者。
乌梅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的《饮膳正要》,其中记载的“白梅汤”便是其前身。历经演变,乌梅汤逐渐成为了民间夏季必备的保健饮品。
以下介绍乌梅汤自制方法。
材料:乌梅15克,山楂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冰糖适量(糖尿病患者可替换为木糖醇)。
做法:洗净后浸泡30分钟,加水1500毫升煮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加冰糖再煮10分钟,滤渣即可。
功效: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肺、肝、脾、肾、大肠经,具有生津止渴、敛肺止咳的功效,与冰糖结合,更能发挥其酸甘化阴的作用,迅速补充人体津液。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健胃消食、活血散瘀,对于缓解暑热导致的食欲不振有很好的效果。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起到调和诸药、增强口感的作用。冰糖味甘,性平,能润肺止咳、补中益气,既能调和药性,又能改良饮品的口感。
饮用建议:乌梅汤宜温服或常温饮用,避免冰镇以免伤及脾阳。每日饮用1~2次,每次200毫升左右,饭后1小时服用效果最佳。
禁忌人群:胃酸过多、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应慎用。外感发热、咳嗽痰多等症状出现时,应暂停饮用。孕妇饮用前建议咨询医师。
误区提醒:
1.乌梅汤非酸梅汤。市售酸梅汤常含添加剂且糖分过高,与自制的乌梅汤在成分和功效上存在差异。
2.适量饮用为宜。因其酸性成分可能长期过量刺激胃黏膜,故不宜完全替代白开水。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好历害的推荐.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有那些呢(守护冰锋、 明月几时有、 呦呵你哪位啊、YANG、梵醒、长青树、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渡我、 用户15xxx53、AAA、吴国明、 帅蛤蟆、没有昵称)。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