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鲁迅写了很多抨击国民党的文章,老蒋大怒,派沈醉前去暗杀,沈醉在鲁迅门前蹲守半个月,最终还是放弃了:“他的后台实在太硬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33年的上海,一位作家引起了当权者极大的不安,他不是军阀,也不是政客,只是一支笔杆子,却让国民党的高层夜夜难眠,这位作家叫鲁迅,他的文章像刀子一样,直指国民党的要害,那一年,蒋介石对这位“麻烦制造者”下达了一个秘密命令:让他永远闭嘴。 接受任务的是军统特务沈醉,那时的沈醉二十出头,是戴笠手下的得力干将,专门负责缉捕、暗杀等机密行动,他接到命令后,立即赶往上海,开始对鲁迅进行秘密监视,这不是沈醉第一次执行暗杀任务,但他很快发现,这次与以往大不相同。 鲁迅当时住在上海虹口的一栋小楼里,地处租界,表面上看是个普通教书先生的住所,但沈醉蹲守了几天后,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每天都有各种身份的人前来拜访鲁迅,有文化界的知名人物、学生,还有一些穿着讲究、举止不凡的人物,这些人中,有的来自同盟会背景,有的是光复会旧部,还有一些来自当时国民党内部的开明派,他们的出入频繁,说明鲁迅并不孤立,而是处在一个复杂而有力的社会网络中心。 更让沈醉顾虑重重的是鲁迅的社会影响力,在他看来,鲁迅虽然不掌握实权,却影响着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的文章在《申报》《自由谈》等刊物上接连发表,语言犀利,内容大胆,批评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对日本侵略的软弱态度,虽然没有点名,但每一个字句都在戳国民党的痛处,鲁迅一篇《“友邦惊诧”论》讽刺当局在外交上只会装模作样,引起了广泛共鸣;《论“逃难”与“赴难”》则揭示了政府官员在危机时刻逃避责任的可耻行径,这些文章传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在学生中间被当作“必读材料”。 沈醉原本打算在晚上动手,他和手下租下了鲁迅住所对面的一个房间,架起望远镜,观察鲁迅的日常作息,他发现鲁迅每天清晨起床后会泡茶、翻书,下午有人来访,晚上点灯熬夜写作,生活节奏规律得像钟表,可问题在于,他几乎没有独处的时间,而且周围总有人陪伴,更重要的是,鲁迅的住所位于日本人控制的租界范围内,任何非法行动都有可能引发外交纠纷,这层政治保护网让沈醉举步维艰。 他考虑过在鲁迅出门时动手,可每次鲁迅出门,不是去书店就是去与学生、文化界朋友见面,经常有外国记者在场,一次鲁迅从内山书店回家的途中,沈醉觉得时机成熟,手下甚至已经把枪拿出来准备行动,但恰好遇上几位外国记者与鲁迅打招呼,围着他谈话,整个计划不得不临时中止,这样的偶发事件反复出现,让沈醉意识到,鲁迅的“身边环境”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除了现实操作的困难,沈醉开始真正认识到鲁迅的“硬气”并非靠后台,而是靠他的文字和影响力,他的文章不仅在中国大陆引起反响,连一些外国媒体也时常引用他的言论,一个作家能影响国际舆论,这在当时并不多见,鲁迅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党派和地域,不再是一个可以轻易消灭的个人,而是一个思想符号。 沈醉向戴笠汇报后,提出了“鲁迅的后台太硬,暂缓行动”的建议,这个“后台”并非指某个军阀或政治人物,而是指一个横跨社会各界的影响网络和公众支持,戴笠虽然心知肚明,但也没有强行推进这次行动,暗杀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蒋介石虽未得逞,但并未就此罢休,他换了方式,试图说服鲁迅“出国休养”,甚至暗示只要他离开,就可以撤销通缉,为此还派了几位与鲁迅有旧交的人前去“劝说”,这些人带着各类承诺,有的许诺高官厚禄,有的以亲情动之情理,甚至有人提议安排他去日本,避其锋芒,但鲁迅一概拒绝,他没有发火,也没有妥协,只是继续写他的文章,把一个又一个黑暗角落揭露出来。 1936年,鲁迅因肺病去世,他去世时年仅55岁,消息传出后,上海各界自发组织悼念活动,送葬队伍绵延不绝,没有谁再提起那次未遂的暗杀计划,但它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隐喻——在那个压抑的年代,最锋利的武器不是枪,而是文字。 多年后,沈醉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往事,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太多,只是说了一句:“那人不好动,”历史没有给他太多解释的机会,但事实已经说明一切:一个人的力量如果真正来自民心与思想,就不是枪口能轻易压制的。 鲁迅并没有依靠任何“后台”在政治中求生,他依靠的是对时代的洞察、对真相的执着,以及对人民的深情,他的文字成为那个时代最清醒的声音,也成为后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坐标。 信息来源:台北"国史馆"档案解密目录(2016年度)
1946年,大汉奸褚民谊献出了孙中山肝脏,蒋介石亲批“免予一死”,但褚民谊的美貌
【8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