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大结局已定,默克尔预测:只有一种可能。俄态度果然变了。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预测:这场冲突总有一天会在谈判桌上结束。她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对局势的清醒认知。无论是在前线厮杀的俄乌两国,还是在背后递武器的西方国家,谁都扛不住一场没有尽头的消耗战。 作为执掌德国16年的政治家,默克尔的判断绝非一时兴起。她亲身经历过冷战分裂与统一,深谙地缘冲突的解决逻辑。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她主导推动的明斯克协议虽未能阻止全面战争,却为乌克兰争取到七年军事现代化时间。这种务实思维源于她对战争本质的清醒认知。 2022年接受德媒采访时她直言,现代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在她看来,当军事手段无法达成政治目标时,谈判桌必然成为冲突的最终归宿。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战争的结束往往不在于战场上的胜负,而在于各方对代价的承受极限。这一判断,正在被残酷的现实不断验证。 进入2025年,战场虽仍在推进,俄军7月攻占彼得罗夫卡村,威胁分割乌军在康斯坦丁诺夫卡的防御体系,但战略目标已从“全面胜利”降级为“确保关键利益”。 最直接的信号来自普京本人。4月的临时停火虽仅数日,却像一块投入战场的“冰片”,测试着各方反应。 俄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更明确表态:美俄关系不能断裂,因为“断交对谁都没有好处”。 更深层的转变在领土诉求上。俄方不再坚持乌克兰“非军事化”的绝对目标,转而接受模糊化处理东部领土问题,甚至考虑阶段性冻结争端。这种灵活性在战争初期是不可想象的。 2024年与朝鲜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接收3万名朝鲜士兵支援前线,暴露了俄罗斯对“东西两线危机”的深度恐惧。 支撑默克尔预言的,是各方在战争泥潭中日渐艰难的挣扎。 乌克兰的创伤已深入骨髓,基础设施损毁70%,800万人流离失所,年轻劳动力断档危机隐现。7月5日基辅再遭空袭的惨象,不过是三年战争的日常切片。 俄罗斯同样步履蹒跚。尽管通过亚洲市场重塑能源贸易链,但西方制裁对高科技产业的绞杀持续发酵。 7月14日白宫会议中,特朗普一面批准对乌军援,一面威胁“若50天内未达成协议将对俄征收100%关税”。 这种“大棒加胡萝卜”策略,暴露了美国将谈判视为地缘博弈工具的实质。 尽管障碍重重,但外交解决的车轮已缓慢启动。 多国正尝试搭建谈判桥梁。土耳其斡旋黑海粮食通道,沙特主办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中国凭借中立立场发挥独特协调作用。 甚至乌克兰情报局长布达诺夫也罕见松口:“年底可能停火”。 从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波黑内战的《代顿协议》,当军事手段无法决出胜负时,政治解决终将成为唯一选择。 俄乌冲突正逼近这个临界点——乌军未能突破俄军防线,俄军也无法瓦解乌抵抗意志。
俄乌大结局已定,默克尔预测:只有一种可能。俄态度果然变了。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预测:
烟雨朦
2025-07-19 00:21: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