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时期,江浙闹饥荒,作为江浙太守的范仲淹却涨谷价,兴土木,有人弹劾他不知民生

粗茶淡饭乐悠悠 2025-07-19 02:25:43

宋神宗时期,江浙闹饥荒,作为江浙太守的范仲淹却涨谷价,兴土木,有人弹劾他不知民生疾苦,神宗说:爱卿干得好啊! 庆历八年,江浙大旱,麦苗枯死,河水断流,杭州粮价从平时的每斗60文涨到120文,按朝廷惯例,遇到灾荒应该开官仓、平物价、发放赈济粮。 但杭州知州范仲淹却做了相反的决定,他将官府收购价格定为每斗180文,比市价还高出50%,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州,商人们纷纷往杭州运粮。 三个月后,杭州码头停满了粮船,+大量粮食涌入市场,价格自然回落到正常水平,原本的粮荒就这样化解了。 范仲淹同时下令修缮城内所有寺庙,他告诉住持们,朝廷愿意出资翻修殿堂、重塑佛像,这些工程需要大量工人,正好给饥民提供了工作机会。 除了修寺庙,他还鼓励富户翻建房屋,凡是新建或扩建宅院的,官府给予税收减免。一时间,杭州城内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据《宋史》记载,当时每天有上千人参与各种工程,连年老体弱的人也能靠编草鞋、搬运材料赚取工钱。这些收入足够他们买粮度日。 有大臣质疑范仲淹浪费民力,他们上奏说,灾年还大兴土木,违背了朝廷爱民的宗旨,范仲淹回应说,与其让百姓坐等救济,不如让他们靠劳动自救。 这种做法确实有效,灾后统计显示,杭州地区饿死的人数远少于其他受灾州县,更重要的是修建的寺庙和房屋成了永久财富,没有白白消耗。 范仲淹的方法其实利用了市场规律,高价收购吸引了外地粮商,增加了供应量,同时通过工程项目给灾民提供就业,让他们有钱买粮。 这种救灾方式在当时算是创新,传统的开仓放粮虽然能暂时缓解饥饿,但容易造成依赖心理。而且官粮有限,无法长期维持。 范仲淹的策略避免了这些问题,他没有直接发钱发粮,而是创造了就业机会,灾民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既保持了尊严,也学会了技能。 当地百姓起初不理解,认为知州疯了,灾年不救济反而涨价,简直是雪上加霜,但很快他们发现,城里到处都有活干,收入比平时还多。 范仲淹这样做还有更深层的考虑,如果单纯压低粮价,商人就不愿意运粮过来,反而会加剧短缺,而高价收购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市场自己解决供需问题。 宋仁宗听说此事后,专门召见范仲淹询问详情,皇帝认为这种方法值得推广,下诏表彰了杭州的救灾经验。 现代经济学家研究这个案例时发现,范仲淹的做法包含了价格机制、就业刺激、基础建设等多种经济工具,这些理念在一千年前就已经萌芽,确实令人惊叹。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它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支撑高价收购和工程建设,如果财政紧张,就难以实施。而且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监管,防止官员从中牟利。 范仲淹能成功实施这个方案,与他的个人威望和廉洁品格分不开,百姓信任他,商人也愿意配合,如果换个贪官污吏,同样的政策可能就变成敛财工具。 这件事让范仲淹在朝廷中声名更盛,后来他担任参知政事时,也经常运用类似的思路处理政务,他相信最好的治理就是创造条件让百姓自立自强。 杭州的救灾经验很快传播到其他地方,后来历朝历代遇到类似灾情时,都会参考范仲淹的做法,这种“以工代赈”的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救灾的重要方法之一。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