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李赤然少将恢复名誉,回南京军区索要工资,空军司令员不满:老家伙平反了还不满足,算什么待遇问题的账。[66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秋天,南京军区空军招待所里,65岁的李赤然坐在办事员对面,手中拿着刚到手的平反文件。这份迟到的正名,让他有资格重新计算那笔被扣发八年的工资。 按照当时标准,副政委级别月薪300元,他在西安农场劳动时只发30元,每月差额270元。八年下来,总共少发25920元。在1979年,这个数字相当于普通工人20年的收入。 李赤然1914年出生在陕西安定县,15岁就跟着刘志丹干革命。1933年被捕后,国民党军警在他腿上钉进铁钉,至今还能摸到凸起的伤疤。 1936年,年仅22岁的他担任红27军政委,成为当时红军最年轻的军级干部。 抗战期间,他曾带领一支300人的队伍,突破日军在同蒲铁路设置的13道封锁线,将300万法币从太原秘密运回延安。这笔钱在当时够买3000石小麦,缓解了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困难。 1955年全军授衔时,李赤然的履历完全够得上中将标准。他却在授衔前夕给总政治部写了申请,主动要求授予少将军衔。这份手写申请至今还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1970年,已是南空副政委的李赤然因为一笔账目和上级产生分歧。当时叶群要求报销一笔超出标准的开支,他拒绝签字,随后被下放到西安郊外的农场劳动改造。 在农场的八年里,他每月只能拿到30元生活费,全家六口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老战友贺吉祥定期给他寄粮票,李志民隔三差五送来大米白面。这些救急的粮食,李赤然都用小本子仔细记录下来。 1979年平反后,李赤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财务科查账。他要弄清楚这八年到底少发了多少工资,不是为了自己花,而是要还清欠老战友的人情债。 南京军区最初只认账12000元,理由是部分年份的工资档案找不到了。李赤然不服,找到了自己的老上级徐向前元帅。徐向前看过材料后,直接给中央军委写了报告。 1982年春天,中央军委的批复下来了,按大军区副职标准补发18000元。这笔钱到账后,李赤然立即给几位老战友汇去了1万多元,剩下的钱捐给了家乡安定县的两所小学。 办理离休手续时,按照他的级别应该分配180平方米的住房,实际只给了90平方米。房管科解释说房源紧张,李赤然点点头就签了字。 他觉得有个安身之处就够了,何况还有那么多年轻军官需要住房。 李赤然晚年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为老同志争取待遇上,他发现很多和他有相似经历的老干部,平反后的待遇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他多次到总政治部反映情况,最终促成了1983年的专项政策出台。 那位当年说过重话的南空司令员,在80年代中期专程登门道歉。李赤然已经不记仇了,还留对方吃了顿饭。他觉得那个特殊年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2006年,92岁的李赤然在病床上立下遗嘱,把积攒的8万多元全部捐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他的子女都支持这个决定,因为老爷子生前就常说,钱够花就行,多余的应该帮助更需要的人。 这场持续三年的补发工资风波,在军史研究者看来并不只是个人利益的争取。它反映了那一代革命军人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也见证了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过程中的制度完善。 李赤然去世后,家人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所有和补发工资相关的文件,还有一张手写的清单,详细记录着每一笔钱的去向。最后一行写着:账目清楚,心里踏实。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疾风知劲草严霜识磐松—纪念李赤然将军诞辰100周年 搜狗百科—李赤然
1979年李赤然少将恢复名誉,回南京军区索要工资,空军司令员不满:老家伙平反了还
啸鹰国际评论
2025-07-19 13:50: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