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的一个寻常傍晚,全国几亿观众照常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新闻联播》的开始。 这档节目在当时不只是一档新闻,更像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是无数家庭了解国家大事最权威的窗口。 它的播出向来庄严肃穆,任何内容都经过反复推敲,连中央电视台台长和广电部部长都对其格外看重,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个平静的夜晚,一个“异类”闯入了这片净土。 这背后,是当时光鲜的中央电视台,正面临一场悄无声息的生存危机,随着国家财政补贴逐年削减,央视的运营资金日益紧张。 并且设备老化,员工工资都成了问题,人才不断流失,用当时新上任不久的台长杨伟光的话说,央视已经穷得快要“熄火”了。 这位广东梅县出身的资深记者心里清楚,再不寻找新的出路,央视这艘大船可能真要搁浅。 在西方,广告是电视台的核心收入,但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尤其是在央视这样的国家门面,广告仍被看作是一种“不体面”甚至有点庸俗的东西。 更别提在《新闻联播》后面播广告,这在业界是公认的“禁区”,好比是去触碰“龙须”,毕竟,这档节目多年来的纯粹和严肃,是观众心中的一条底线。 然而,杨伟光偏偏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个“禁区”,他深知,改革的机会,往往就藏在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突破里,他决定“赌一把”。 在没有向上级广电部报批的情况下,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当晚的《新闻联播》结束后,悄悄插播一段30秒的广告。 但杨伟光并非莽撞行事,他知道风险极高,所以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只试播一条,并且特意挑选了一家白酒企业的广告,内容做得庄重大气,力求在视觉风格上与《新闻联-联播》的调性保持一致。 在杨伟光后来对上级解释说:“领导,你也知道央视资金短缺,我们想试试看效果。”这番话背后,是他更深层的考量:不插这30秒,央视可能连新闻都快播不下去了,这更像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求生探索。 而此举立刻引爆了高层的不满,广电部部长艾知生得知后勃然大怒,第一时间把电话打给了杨伟光,语气严厉地质问:“你这个台长怎么当的?《新闻联播》后面那30秒的酒广告是怎么回事?” 当部长本以为是下面的人操作失误,可杨伟光坦然承认是自己拍板的,这让艾知生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在他看来,《新闻联播》这块金字招牌,怎能和卖酒的广告掺和在一起,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简直是胡闹。 面对领导的怒火,杨伟光没有辩解,而是平静地把央视的“账本”摆上了桌面,一五一十地说明了电视台面临的资金困境。 听完杨伟光的解释,艾知生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他沉默了许久,最终没有严厉追责,只是口头批评了几句,决定先观察一下外界的反应。 谁知,真正的转机来自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观众,广告播出后,全国几亿观众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幕,但绝大多数人非但没有反感,反而觉得有些新鲜。 这段精心制作的广告似乎并没有破坏《新闻联播》的权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让这档严肃的节目显得更接地气了。 更重要的是,那30秒广告,让这款白酒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市场销量大增,市场的积极反馈,为杨伟光这次冒险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辩护。 这30秒“试水”的效果,远超所有人的想象,嗅觉灵敏的商家们立刻蜂拥而至,挥舞着支票希望能登上央视这个国家级平台。 并且《孔府家酒》、《太阳神》等品牌争相砸下重金,广告一夜之间成了央视最受欢迎的“金主”。 然而,《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不仅没受影响,其广告时段的价值反而呈几何级数增长,事实证明,杨伟光顶着巨大压力走出的这一步,成功为央视带来了生机。 这种广告模式也因此被保留下来,并迅速制度化,到了1995年,央视更是正式推出了广告招标制度,黄金时段的广告位价格直接飙升至数千万元。 有了钱,央视的底气也足了,它终于有能力进行内容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至今仍是经典的王牌栏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 这些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节目,都离不开杨伟光用那30秒广告撬动的市场化根基,央视的“破冰”也迅速传导至全国,广告很快成为整个电视行业的“生命线”,原本依赖财政拨款“吃大锅饭”的体制,开始向市场化大步迈进。 时至今日,电视广告的模式早已被互联网、短视频和流媒体重塑,央视的黄金时代也已成为过去。 然而,1993年那段“偷偷”播出的30秒广告,依然在提醒着人们:真正的改革,往往就发生在规则的边界地带,它需要的,或许正是那种敢于在关键时刻承担风险,为整个局面探寻新路的勇气。 【信源】光明数字报《电视改革的鼓手——杨伟光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
时光旧梦远
2025-07-19 16:12:0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