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莱低头了。 不是在推特上,而是在中国高铁模型前。 曾经那位信誓旦旦要“与中国断绝一切联系”、拒绝金砖、唱着美元化赞歌的自由主义铁粉,现在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铁B线的更新合同前,选择了中车长客。 3亿美元,174节车厢,全线更换,外加供电、轨道、道岔系统一并升级——这是阿根廷最新签下的中国制造大单。 说是合作,其实是现实逼人。 米莱上台后第一件事是对中国冷脸,拒绝金砖,拒签合作备忘录,跑去抱紧华盛顿,宣称要“全面美元化”,搞彻底市场自由,摆脱央行管控。自由至上者眼里的黄金路径,结果走了不到半年,发现连步子都迈不动。 因为他们真的没钱。 美元化,不是嘴上说说。你得有美元——真实的、可流动的外汇储备。阿根廷没有。靠IMF的贷款苟着过冬,靠美国嘴上画饼维持汇率,连给自家地铁换车厢的预算都捉襟见肘。 这时候,中国成了绕不开的备选项。 去年底,他们悄悄续上了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硬是顶住了美国财政部的敲打。华盛顿放出狠话:敢跟中国走太近,小心IMF那边“协商困难”。但米莱最终还是咬牙签了。再不签,国家账本真要开天窗了。 而这次中车中标地铁项目,是那个“转向”的注脚。 按理说,像这样的城市轨道升级本是好事一桩,但美国媒体立刻坐不住了。老调重弹:基础设施是“国家安全”,怎么能交给中国?可笑的是,他们自己连地铁都不造,却非要推荐日本地铁当替代,说白了就是“不能让中国拿下项目,至于你坐不上车,不是我们关心的事”。 熟悉的霸道模式:只要不是我得利,就别想让别人得好处。 问题是,阿根廷已经耗不起了。 中车的报价,比官方预算还低10.6%,单节车厢只要150万美元。不仅造得快、运得稳,还附带全套服务:供电系统怎么配,轨道误差怎么改,连老旧车站的适配标准都提前摸清。 中方技术团队甚至在招标期间,根据阿根廷实际条件重新设计了受流器,以适应他们多年来一塌糊涂的供电标准。 讲句难听点,美国除了反对,还能拿出什么? 阿根廷这几年已被“自由市场的光”照到发烧,从汇率崩盘到物价翻倍,米莱尝试的那一套——砍财政、靠外援、放开汇率——到头来只是让债主换了几张脸而已。从IMF到华尔街,没有一个真愿意为阿根廷兜底。 米莱嘴上喊着不信中国体制,结果还是得靠中国地铁解决首都公共交通瘫痪问题。这个讽刺,连他自己恐怕也说不圆了。 现实没有意识形态。 中国高铁跑得比日本快,比美国稳,能一站式输出,还带技术转移和本地培训。这不是情怀,这是生意。这也是越来越多国家最终不理会“安全担忧”的根本原因。 回头看,米莱当初拒绝加入金砖,其实也不是不想要选项,而是误判了局势——以为只要不站中国这边,美国就会张开双臂欢迎。结果现实告诉他:美元不是免费用的,华盛顿也不做慈善。 在中国大使馆和中车驻南美团队的不动声色下,阿根廷这场招标完成得异常安静,最终结果也毫无悬念。 有评论说得直白:现在的阿根廷已经没资格谈什么“站队”,只剩“活下去”。至于选中国还是美国,不是看意识形态,而是看谁能真金白银拿出解决方案。米莱当然明白这一点,他只是不想太早承认罢了。 这也解释了一个表面冷清、实则意味深长的细节:中车赢下招标之后,阿根廷政府没有办记者会,没有搞庆祝,也没有高调发文,只是通过市政官网低调发布招标结果,一切都像是在说: “我们不想惹事,但我们也不想等死。” 这才是真实的阿根廷。 一个在意识形态破产之后,还在努力重启经济引擎的国家。选择中国,不是倒向中国;而是不再幻想有人会为自己无偿买单。 这也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基础设施市场越来越难被绕开的根本原因:你不需要信仰,只需要结果。 米莱或许还不愿放弃对“自由主义天堂”的最后一丝浪漫,但现实已经替他把路修好了——轨道就是方向,车厢就是态度。 你坐得上这趟车,就得明白,是谁在铺轨,是谁在供电,是谁在帮你从破局走向续命。 不是美国,不是日本,是中国。 参考资料: 阿根廷候任总统米莱受访时曾叫嚣:你愿意和中国这样的“刺客”做交易吗?-观察者网
美国专家直截了当发问:“到底要用什么手段,才能让中国低头?”哈佛教授查普曼却回应
【7评论】【7点赞】
用户58xxx53
这些骑墙派,只有到痛彻心扉的时候,才能想到中国!稍微舒服点儿就又向美国靠拢!
人生的目标
阿根廷的牛肉和大豆只能卖给中国,没法卖给美国。米莱又不傻,只是作者以为米莱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