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03万吨湟鱼,随手就能捕捞到,但当地人就是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信源:(海晏融媒——青海土著鱼,珍贵的高原水生“居民”;央视新闻——从几乎不见到处处可见 青海湟鱼还需要继续保护吗?) 湟鱼的来头不小,是青海湖特产,当地人管它叫湟鱼,学名其实叫青海湖裸鲤。 别看名字文绉绉的,它在湖里头可顶了95%的鱼量。 因为它光溜溜的,身上一点鳞片都没有,就像个没穿衣服的鱼所以叫裸鲤。 整个身子圆滚滚像纺锤,脑袋圆不溜丢,没胡子没刺的。 颜色上呢,背部一般是灰黄褐杂一起,肚子灰白或淡黄,身子两边还带不规则斑点,鱼鳍泛点灰红。 也有些特例是深绿或浅黄色的,但那少。 你要蹲湖边看看,它们一群群游,挺显眼的。 这些鱼跟普通鲤鱼算亲戚,都属于鲤科里头的一个分支,但长得更朴实敦实。 湟鱼不是打娘胎就生在青海湖的,这事儿说来话长,得回到百万年前。 那会儿青藏高原的地壳不稳当,大地一震一抖,加上冰川冻土的捣乱,黄河上游河道被堵死,结果弄出个大湖泊,比现在的青海湖还大几倍,当地人管它叫古青海湖。 那湖跟黄河通着,水里头的黄河鲤鱼自由游荡,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 可后来老天爷不帮忙,天气变冷了,地形又动乱起来,到了约莫50万年前,那湖开始变小、分家,慢慢变成今天的青海湖。 偏偏这时湖跟黄河断了联系,鲤鱼们回不去老家了。 活生生被关在“新家”,它们得想法子活命。 青海湖这地方可不好待。 海拔高得吓人,平均3200多米,空气稀薄不说,阳光毒辣辣的,湖水还是咸的,鱼食少得可怜,蒸发又厉害。 换了别的鱼早死绝了,黄河鲤鱼愣是挺过来,开始“变身子”。 为了适应咸水和缺氧,它们长成了大个头,一般都有40厘米长,大的能到80厘米,十斤重。 腮帮子也增多,多吸点空气。 最逗的是鳞片,为了省水防咸,全脱落了,现在成个光不溜秋的裸鲤,新名儿湟鱼就这样诞生了。 不过它们没忘了老家的淡味,每年夏天六到八月,是繁殖的时候。 成千上万的鱼从青海湖游出来,找条淡水小河,比如布哈河啥的,拼死拼活上到上游。 母鱼一次下几十万颗卵,卵小得像芝麻粒,黄色黏糊糊的。 十天就孵出来小鱼,一寸来长,透明透明没眼睛。 小鱼们顺水流回青海湖,三年左右长大成熟,以后每年都来这套产卵的把戏。 一条鱼活十年,大半辈子都在生娃,这数量该多吧,可偏偏不能抓来吃。 以前湟鱼在青海人眼里是道美味,肉嫩味鲜,含高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还成了御膳,民间都叫它青海花鱼啥的。 上世纪60年代初,遭大饥荒了,湟鱼真救人命了。 可后来人越抓越凶,到了2003年,青海省下狠令,封湖育鱼,意思就是任何人都不准在湖里或附近河流捞湟鱼,卖吃鱼的也不行。 违法的罚钱、坐牢,一点不含糊。 有些人纳闷:鱼这么多,干嘛不让吃,那是不知道湟鱼对青海湖多重要啊。 要是湟鱼少了、绝了,整个湖的生态圈就得崩盘。 举个简单例子,湟鱼是湖里的“清道夫”,它们吃湖里的小虫藻类,这样水就不浑,能清澈透亮。 鸟也得靠湟鱼吃饭。 每年五六月,成千上万的棕头鸥、鸬鹚啥的从大老远飞来下蛋育崽,就为吃湟鱼。 鸟粪掉水里当肥料,又滋长湟鱼爱吃的虫子。 要是湟鱼灭了,鸟饿飞了,虫也爆长,湖就成了一滩臭水。 湟鱼自个儿的生命周期就像个大循环圈,幼鱼生在淡水,长在咸湖,成年后游回淡水再生娃。 这圈转好了,鱼就多了。 但人一插手,圈就乱套。 好比上世纪60年代,一年捕个2万吨湟鱼。 可后来只捕不养,捞到2002年,只剩2600吨了。 鱼都快绝种了,成了个点儿大的圈儿。 有人贪钱,成船捞大鱼不让再生。 有人乱搞环境,在河流建坝堵路,湟鱼下淡水都难了。 再或者,外地鱼放进去和它们抢食。 青海省一看不行,赶紧补上保护圈儿。 封湖育鱼这招,就像拿胶水粘破圈。 他们派人巡逻抓偷捕的,还设保护区修复河流。 结果湟鱼慢慢爬回生路。 据青海省渔业部门2022年公开报告,湟鱼恢复到了11.41万吨左右。 数字听着不错,可别以为就能放松偷了。 现在这鱼还受法律护着,二级保护动物,国家条例管着。 因为鱼量恢复不算快。 它们长得磨叽,一年才长一两肉。 那圈儿转一次得好几代人维护。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宗馥莉的奶奶王树珍今年103岁了老太太这辈子见过太多事。从清朝格格的后代,到小
【22评论】【38点赞】
东曦
人要鲜,得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