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50年,38岁汉景帝奄奄一息,他拉住太子母亲说:“栗姬,你要善待我14个儿子

历史趣闻社 2025-07-19 17:41:00

前150年,38岁汉景帝奄奄一息,他拉住太子母亲说:“栗姬,你要善待我14个儿子啊!”栗姬怒喝:“我才不会,他们又不是我的儿子。 景帝的手僵在半空,原本浑浊的眼睛突然亮得吓人,像是被人兜头浇了桶冰水。他张了张嘴,想咳嗽,又硬生生憋回去,胸口起伏得像风里的破鼓。旁边伺候的宫女吓得跪了一地,头埋在青砖上,连大气都不敢喘——谁都知道,栗姬平日里骄横,可在皇帝弥留之际说这种话,是把刀往自己脖子上递啊。 栗姬却没察觉,她把帕子往地上一摔,鬓角的金步摇撞得叮当作响:“陛下当我是菩萨吗?那14个崽子,哪个背后没有个狐狸精娘?当年程姬的儿子抢我儿的点心,贾夫人的儿子推我儿下水,您忘了?我凭什么要善待他们?等我儿当了皇帝,先把这些碍眼的都打发到封地去,永世别回长安!” 景帝的手指蜷了蜷,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想起前几年,小儿子刘彘(后来的汉武帝)才五岁,跟着奶娘去给栗姬请安,不小心打碎了她的玉盏,栗姬当场就让人把奶娘拖下去打了二十板子,还罚刘彘在廊下站了两个时辰,深秋的风刮得孩子小脸通红,她连件披风都没给。那会儿他就觉得这女人心太硬,可架不住太子刘荣是长子,想着等她当了太后,或许能收敛些,没想到…… 他慢慢抽回手,盖在被子上,声音轻得像羽毛:“你……出去吧。” 栗姬还想再说,见景帝闭着眼不看她,悻悻地甩了甩袖子,踩着宫女的背踏出寝殿。门“吱呀”关上的瞬间,景帝猛地睁开眼,对着暗处喊:“传卫绾。” 卫绾是景帝最信任的老臣,揣着明白装糊涂地活了大半辈子。他进来时,见景帝直挺挺地躺着,眼角有泪,心里咯噔一下。“陛下有何吩咐?” “太子……不堪承继大统。”景帝的声音发颤,却字字清晰,“栗姬心性狭隘,若让她成了太后,刘家的孩子,怕是活不成几个。” 卫绾没多问,只是叩首:“臣遵旨。”他跟着景帝几十年,太清楚这位皇帝的性子——看着温和,实则比谁都护着自家血脉。当年吴楚七国之乱,景帝为了稳住大局,杀了晁错,可背地里,把晁错的家人都安置得妥妥帖帖。如今为了14个儿子,废个太子,不算什么。 没过三个月,一道圣旨传遍长安: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栗姬迁居冷宫。消息出来,满朝文武没一个意外。有回丞相周亚夫在朝堂上替刘荣说话,景帝冷冷地问:“去年冬天,临江王(当时还是太子)府里的厨子,因为给三皇子多盛了碗肉羹,就被栗姬杖责三十,周丞相忘了?”周亚夫顿时哑口无言。 栗姬在冷宫里天天骂,骂景帝无情,骂卫绾小人,骂其他妃嫔狐狸精。可冷宫的门一锁,谁还听得见?有回她想喝口热汤,宫女磨磨蹭蹭半天才端来,还是馊的。她想摔碗,却发现那粗瓷碗比石头还沉,手刚抬起来,就一阵头晕——这些年养尊处优,哪禁得住这般磋磨? 反观另一位妃嫔王夫人,也就是刘彘的母亲,日子过得越发稳当。她从没说过栗姬一句坏话,反倒在刘荣被废后,让人给临江王府送了些过冬的棉衣。有回景帝让她照看才三岁的小儿子刘越,她天天亲自给孩子喂奶、讲故事,刘越半夜发烧,她守在床边三天三夜没合眼,比亲娘还上心。 景帝看在眼里,心里越发透亮。有回他拉着刘彘的手问:“你若当了皇帝,怎么待哥哥们?”才七岁的刘彘仰着头说:“给大哥(刘荣)最好的封地,给二哥(刘德)最多的书,给三哥(刘阏于)最烈的马——他们都是我的哥哥呀。”景帝哈哈大笑,笑完了,却抹了把眼泪。 后来景帝病重,临终前把14个儿子都叫到床前,王夫人站在一旁,亲手给每个孩子理了理衣襟。景帝指着王夫人说:“往后,她就是你们的母亲。”孩子们齐刷刷地跪下磕头,刘彘第一个喊:“母亲!”其他孩子也跟着喊,声音脆生生的,听得殿里的老太监直抹泪。 栗姬是在景帝驾崩后第三个月走的。死的时候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还是冷宫的看守发现后,草草地埋在了乱葬岗。有人说,她到死都没明白,自己输的不是运气,是那颗容不下别人的心。 而王夫人,后来成了王太后。她从没苛待过任何一个皇子,刘荣在临江王任上犯了错,她还劝汉武帝:“毕竟是大哥,罚他闭门思过就好,别伤了骨肉情分。”14个皇子,有封地的把日子过得安稳,没封地的在京里也衣食无忧,逢年过节聚在一块儿,说起王太后,都念着她的好。 长安城里的老人常说,栗姬手里本握着一把好牌——儿子是太子,自己离太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可她偏要把牌打得稀烂,就因为容不下别人,见不得别人好。反倒是王夫人,捧着一颗平常心,善待每一个人,最后福泽不仅落在自己身上,还护了刘家一脉的安稳。 其实啊,这世上的福气,从来不是争来的,是修来的。心宽一寸,路就宽一寸;容得下别人,才能容得下自己的将来。 据《史记·外戚世家》《汉书·景帝纪》记载

0 阅读:259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