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信息来源:华商韬略——卡住中国芯片的,竟然是中国华人?;观察者网——尹志尧放弃美国籍,恢复中国籍)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为在半导体、芯片这些个尖端领域,华人的力量相对薄弱。可深挖下去,会发现真正掌握全球芯片产业命脉的,恰恰是华人。而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那个卡住中国脖子的,也正是这股力量本身。 被誉为“中国刻蚀机之父”的尹志尧曾提到他早年在英特尔工作时,研究所里的组长、经理级别几乎清一色是华人,而从事核心研发的骨干也大都是中国人。 放眼全球,华人力量更是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两端占据主导。芯片制造巨头台积电由华人创办,一家就吞下了全球过半的市场份额。上芯片设计,全球排名前十的厂商里,有八家的创始人或CEO是华人。 然而,荣光之下也潜藏着一个困局。华为海思2020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一度超越高通,跻身全球半导体前十。由于海思只负责设计,制造环节完全依赖代工厂,美国一纸禁令,斩断了它与代工厂的合作,海思逐渐掉出榜单。 许多人或许以为美国芯片技术遥遥领先,但事实上美国的芯片制造业早已今非昔比,本土产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37%暴跌至2020年的12%。如今美国能拿得出手的芯片制造公司,几乎只剩英特尔一家。 高通、英伟达这些公司其实和海思一样专注于设计的。换句话说,美国如果离了台积电,日子同样不好过。他们也在不遗余力地要求台积电赴美建厂。这恰恰印证了真正卡我们脖子的,不是美国人。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大陆芯片产业的突围显得尤为关键,而人才,无疑是这场战役的核心。 客观地看,大陆在芯片制造上的实力确实还有差距。但可喜的是产业正在全面追赶:从电源管理到大型SoC,芯片设计取得显著成果;制造技术也在向更先进的工艺节点迈进,大大提升了国产芯片的竞争力。 不过,在中高端产品上,对国外厂商的依赖依然是瓶颈。要突破它,人才引擎必须全速运转。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正逐步转向了经验丰富的成熟研发人才。 具体来看,硬件方向的资深模拟IC设计、CPU设计工程师,软件方向的编译器开发、AI算法工程师缺口非常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引入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即便仅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参与,对于突破研发瓶颈、推动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 同时,随着全球芯片消费市场的重心转向中国,能够配合研发、熟悉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等需求激增。而中国芯片“出海”以及海外建厂的步伐,也对具备具有海外研发研发技术经验,亦或者相关销售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是在这股暗流下,尹志尧的选择,成了一个标志性事件。2022年10月,美国出台管制新规,禁止“美国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支持中国境内的半导体制造。 当时,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及多名高管均持有美国国籍。他们面临一个棘手的抉择:要么保留美国国籍,放弃在国内的核心职务;要么放弃美国国籍,继续为中国芯片事业贡献力量。 尹志尧,这位曾在英特尔、应用材料等顶尖公司担任高管的行业领军人物,做出了他的选择。2024年公开信息显示,他最终选择了再次加入中国国籍。 这一举动,不仅是他个人的重大抉择,更像是美国制裁下,华人科学家选择与祖国同行的一个缩影,它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正在回流,自主突破的决心正在凝聚。 在这场由人工智能引领的产业复苏大潮中,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人才无疑是这场突围战的核心变量。在全球变局之下,华人人才的回流,正成为中国芯片产业突破重围、走向自立自强的基石。
[太阳]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信
韫晓生
2025-07-19 18:06:17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