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惊世预言:中国百年未解的死结——从未单独彻底战胜日本。他疾呼:未来,唯有一战,方能一劳永逸,永绝后患! 中日之间,一水之隔,历史的纠葛却深如海峡。一个刺耳的论断时常盘旋在人们心头:“中国,从未单独并彻底地战胜过日本。” 此话出自戴旭教授之口,它并非简单的历史胜负盘点,而更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国人对民族兴衰与战略未来的深层思考。 在千年的冲突中,这个近邻真的从未被彻底打服过吗?而那句同样掷地有声的“未来可一战永绝后患”,我们又该秉持何种理性态度去看待呢? 回看历史,这种“未竟全功”的遗憾似乎贯穿始终。公元663年,盛唐在白江口确实痛击了倭国与百济联军,烧掉了四百多艘敌船,换来了日本此后数百年的恭顺学习。 但这并非唐朝的单打独斗,而是与新罗的联合作战。到了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荡平倭寇,战损比打出了军事奇迹。 可对手终究是日本浪人与海盗,并非国家正规军,两国政府也未正式宣战,这更像一场大规模的剿匪,并未真正伤及日本国本。 至于元朝忽必烈的两次跨海征伐,都戏剧性地败给了台风。这场天灾非但没能让日本臣服,反而催生了“神风”的自大叙事,助长了其轻视中原的心理。 明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悍然对朝鲜宣战,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妄图染指中原。 明军虽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最终将日军赶出半岛,但随着丰臣秀吉病逝,日军主力得以主动撤回本土,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这场胜利保住了明朝的国威与藩属,却也远未达到让日本“心服口服”的程度。 时间推到近代,历史的屈辱感更是扑面而来。1894年甲午一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是割地赔款,更是将整个民族的自信心打入谷底。 这场惨败让国人猛醒,原来制度的腐朽远比船炮落后更致命。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声中,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付出了数十万将士伤亡的惨重代价,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迷梦,却终究没能阻止国土沦陷。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战略重心被迫转移,中国战场才不再是孤军奋战。最终,日本的投降乃是在美国原子弹轰炸、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多重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盘踞在中国东北的精锐“关东军”,是向苏军缴械的。基于这些历史,戴旭教授的论断虽显尖锐,却并非无的放矢:在力量的终极对决中,中国确实从未“单独”将日本彻底击溃。 进一步看,日本这个民族似乎格外信奉“拳头逻辑”。唐朝白江口的一把火,换来了近九百年的谦恭。而美国战后的彻底改造,也让其至今唯美国马首是瞻。 反倒是甲午战争后,用中国的巨额赔款扩充军备,野心越喂越大。时至今日,其对侵略历史的暧昧态度、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行径,背后依然是那套“强者为尊,败者无言”的逻辑在作祟。 那么,面对这样的历史与现实,出路何在?“一战永绝后患”的说法,听起来干脆利落,充满血性,迎合了人们对彻底解决历史纠葛的渴望。 今天的中国,军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福建舰下水,歼-20巡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应对任何挑衅的底气十足。 这种论调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清醒的警告:必须具备在必要时,能打出“白江口式”决战的意志与能力,让任何潜在的对手不敢再心存幻想。这并非好战,而是为了和平必须拥有的雷霆手段。 可是,战争终究不是儿戏。中日经济深度捆绑,一旦开战,产业链断裂,经济倒退,代价谁来承受?更何况,日本背后还有美国的影子,冲突的连锁反应绝非一厢情愿所能控制。 因此,真正的“永绝后患”,恐怕不能只押在一次军事摊牌上。它更宜为一套组合拳。首先,最根本的,还是把自己的事办好。 当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全面强大到让对手只能仰望,甚至不得不依赖时,那种源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畏,自然会随之而来。其次,强大的军事威慑是和平的保障,是谈判桌上的底牌。 力量必须握在手中,时刻准备着“以战止战”,让对方清楚任何冒险的后果都是其无法承受之重。最后,还要有高超的外交智慧与战略定力,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争取朋友,孤立顽固势力,迫使其正视历史,承认现实。 说到底,中华民族的复兴,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战胜谁,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更文明的力量秩序。在这一秩序之下,中国凭借强大备受尊崇,借由文明令人诚服,更因热爱和平而成为世界稳定之基石。 到那时,“后患”自然烟消云散,并非因为一场战争,而是因为中国已经强大到让战争本身变得毫无意义。
理性探讨,中国现在算不算超级大国?一个神奇的巧合:冷战时,苏联军费占比是美国
【31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