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砸下39亿元,塔利班转身叫停油田合作,中企遭“精准截胡”。
2025年6月17日,一纸来自阿富汗重工业部门的声明,为一场本该持续25年的跨国能源合作,仓促地画上了句号。
项目前后不过两年,中国新疆中亚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承诺的5.4亿美元巨额投资,看上去真要“打了水漂”。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近期中国企业在阿尔巴尼亚、尼日尔等地的遭遇,难道海外投资“翻车”又添一例?
阿富汗方面给出的理由听起来义正言辞:中方“该干的都没干”,还“多次违反合约”,事实果真如此?这背后究竟是商业纠纷,还是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
这事儿还得从阿姆河流域那片沉寂的油田说起,片横跨阿富汗北部三省的土地,据勘探蕴藏着高达8000万桶石油。
阿富汗空有宝山,却因常年战乱和工业基础薄弱,无力开采这笔“黑金”,在2010年,中国公司就曾与当时的阿富汗政府签约,但项目最终不了了之。
谁知风水轮流转,2021年塔利班重掌政权,急于发展经济以稳定局势。
环顾四周,邻国要么自顾不暇,要么实力不济,唯有东方的中国显得稳健而强大,自然成了阿富汗寻求合作的首选。
于是在塔利班多次主动示好后,双方于2023年1月重签合同,不仅是阿富汗新政府上台后的第一笔大单,也被视为两国关系的新起点。
协议覆盖4500平方公里,蓝图宏大,计划将日产量从200吨逐步提升到2万吨,亚石油承诺首年投资1.5亿美元,三年内投足5.4亿,并同意在阿富汗境内建造炼油厂,禁止原油出口。
合同里甚至有一条关键的自动失效条款,中方一年内未履行核心义务,合同自行终止,可惜这条规定在一年多后一语成谶。
那么阿富汗方面究竟抓住了什么“把柄”?他们最核心的抱怨是投资不到位,照阿矿业与石油部的说法,首年承诺的上亿美元投资,实际到账的只有区区几千万,严重拖慢了开发进度。
有意思的是,阿方还指责中企的炼油厂建设技术不达标,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反过来给“基建狂魔”挑技术毛病,这事儿听着就有点玄乎。
此外诸如未能优先雇佣阿富汗本地员工、破坏生态环境等指控,也一并成了阿方终止合同的“铁证”。
可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巨大现实困境,阿富汗的工业基础约等于零,连最基本的水、电、路和场地平整(“三通一平”)都无法保障。
在这样的白纸上凭空建起一套完整的炼油体系,难度可想而知,期战乱也导致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即使合同要求雇佣3000名本地员工,也很难找到足够胜任的人。
更要命的是那条禁止原油出口的规定,富汗自身经济落后,内部市场极其有限,就算炼油厂建成,产品卖给谁? 这使得整个项目对企业而言缺乏清晰的变现路径,而对于急需现金的阿富汗当局,这种“慢回报”模式显然也解不了近渴。
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中方企业至今保持沉默,也让外界的猜测满天飞。
有观点认为,此刻的阿富汗,相较于“授人以渔”的长期产业建设,更渴望直接拿到“鱼”,竿见影的现金援助。
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终止合同前夕,一直对塔利班态度谨慎的欧盟,出人意料地向阿富汗提供了超过1.6亿欧元的人道主义援助。
与此同时,邻国巴基斯坦也送上“助攻”,不仅临时豁免阿富汗多种商品的贸易文件要求,还降低了贸易担保门槛,大大缓解了阿富汗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压力,甚至开放瓜达尔港,意图打造所谓的“中亚贸易走廊”。
这些外部援助来得恰是时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有人在给塔利班递上一个“台阶”,让他们能体面地退出与中国的合作。
阿方虽坚称此举纯属商业行为,但这步棋从长远看,无异于饮鸩止渴,一个本可以带动就业、技术转移和全产业链发展的能源项目黄了,连带着阿富汗心心念念的瓦罕走廊建设计划,也可能变得更加遥远。
在高风险地区投资,不仅要用放大镜看合同,更要穿透表面,评估当地的产业成熟度和地缘政治风险。
作为大国企业,走出去既要严格履约,也要确保合作能互利共赢,避免最后干成了“慈善”,对阿富汗来说,若想吸引并留住真正的长期伙伴,就必须先把自家的基础打好。
商业信任一旦打碎,再想粘起来就难了。过度依赖短期外部援助,只会让那些真正能帮助其自力更生的伙伴望而却步。
在全球博弈日益复杂的今天,这种突如其来的“背刺”,会不会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不得不习惯的一种新常态?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