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山西运城一村民夜里醉酒,误入一座阴宅,他借着酒劲,在阴宅中把玩陪葬物

时光旧梦远 2025-07-20 19:58:55

1973年,山西运城一村民夜里醉酒,误入一座阴宅,他借着酒劲,在阴宅中把玩陪葬物时,突然发现有一个妇女,正扶着一扇朱红色大门探头向他微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山西运城一个叫李某的村民,办了件大事,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并不知道。 那是个冬夜,李某在酒馆喝高了,抄近路回家,可一场大雪把路盖得严严实实,他晕头转向,竟一脚踏进了村外人人忌惮的“百墓坡”。 这地方传说是老坟场,阴气重,不过酒精壮胆,李某手里又正好攥着把铁锹,借着月光,就对着一个小土包随手刨了起来,没几下,一个黑洞洞的口子露了出来,他脑子一热,猫腰就钻了进去。 而洞里是条青砖铺的道,墙上还刻着花鸟,挺讲究,走了十几米,眼前一下开阔,是个正经的墓室,地上扔着些陶罐,墙上的砖雕画着古人吃饭打猎的景儿,活灵活现。 当他蹲下身,拿起个陶罐掂了掂,顺手往怀里塞了个小的,他正觉得好玩,一抬头,看见墓室尽头有扇朱红色的大门,那门上的漆跟新的一样。 更邪乎的是,门半开着,缝里探出个穿长袍的女的,脸煞白,嘴角还带着一丝笑,直勾勾地盯着他。 这把李某的酒“噌”一下就醒了,吓得魂都快没了,手里的陶罐“咣当”摔了个粉碎,他连滚带爬地逃出洞口,一路跑回了家。 在第二天,李某躺在炕上发高烧,嘴里翻来覆去念叨着“红衣女人”,手上还死死攥着那个从墓里带出来的小陶罐,谁也掰不开。 这事一下就在村里炸了锅,有人说他撞了鬼,也有人说他刨了人家祖坟,犯了大忌,村干部觉得不对劲,赶紧往上报,没过几天,县里的文物专家就火急火燎地赶到了马村。 并且专家们在李某的指引下找到那个洞口,考古发掘随即展开,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底下根本不是什么乱坟岗,而是一片保存极好的宋金时期大型砖雕墓群。 整个墓葬群像个地下的四合院,规整又复杂,一共清理出十四座墓,其中,四号主墓的规模和精美程度,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宫殿。 随着墓志铭的出土,墓主人的身份也清楚了,主墓的主人是金代一个叫段楫的富商,他们家世代经营药膳和医药。 但巧的是,考古队后来在村里一位段姓老人家里,找到了两块祖传的石碑,上面刻的家族故事,提到了“药膳”和“医药”,正好和墓主段楫的背景对上了。 当然,最震撼的还是墓里的砖雕,李某撞见的“女鬼”,其实就画在那扇朱红色的门上,一个红衣女子正探头开门,她的发髻、眼神,尤其是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能把一个醉汉吓得当场戒酒。 然而,专家解释说,这并非什么鬼怪,而是一种叫“妇人启门”的墓葬艺术,寓意着家人迎来送往,或是引导亡魂去往来世,一个恐怖故事,转眼成了艺术鉴赏。 而墓室四壁的砖雕,更是把千年前的市井生活整个搬了过来,有乐师奏乐、舞女跳舞的热闹场面,也有夫妻对坐吃饭的恬淡日常,还有仆人洗衣做饭、孩童嬉戏的场景,墓里出土的陶俑,从乐师到舞女,连手指的细节都清清楚楚。 这些砖雕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段氏家族的“家风说明书”,段家虽是金代富商,但医学传承自宋代,一位叫段先的祖上还写过《贯通食补方》之类的医书,在民间极有声望。 并且墓里的砖雕上,刻着“食补汤方”、“宴锅汤方”等字样,旁边还有炖锅、药酒的图案,明明白白地展示着家族的看家本领。 而段家的家风,可以总结为九个字:“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二十四孝图》的砖雕讲的是孝道;药膳入画,传递的是食疗养生的理念;而那组大型的戏曲表演砖雕,则说明这个家族早就懂得精神娱乐的重要性。 更让人敬佩的是,石碑记载,段氏家族为保护珍贵的药方不落入蒙古兵之手,最终惨遭灭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墓中没有金银财宝,陪葬的多是些陶器、砖雕和药方,这个家族,富裕却不尚奢华,真正做到了以医立身,以德传家。 但一个醉汉刨出的土坑,竟把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截,也为宋金时期的民俗、医学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证据,马村的百墓坡很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还成了个小有名气的旅游点,村民的日子也跟着好起来。 至于那位李某,虽然因私自盗挖挨了批评,但也算歪打正着立了功,从此他酒喝得少了,人也踏实了,后来竟靠着给游客讲自己那段“墓里惊魂”的亲身经历,干起了导游,也算有了新的营生。 但回过头看,一场大醉,一次迷路,一把随手的铁锹,再加上一扇画着“开门”女子的墓门…… 这究竟是怎样的机缘巧合,才能让一个沉睡了近千年的家族传奇,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来,历史的唤醒,有时靠的不是严谨的计划,而恰恰是这些无法复制的偶然。

0 阅读:160
时光旧梦远

时光旧梦远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