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3日,一女子走到孙传芳背后,朝着孙传芳后脑勺便是一枪,孙传芳立刻扑倒在地,女子又连补了两枪。孙传芳脑浆迸裂,鲜血流了一地,瞬间倒在血泊中。 十年前,一场军阀混战埋下血海深仇;十年后,天津居士林内,一声枪响震碎佛堂的宁静。施剑翘,昔日将门之女,为父报仇,亲手终结了北洋军阀孙传芳的性命。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前因后果?她如何在乱世中筹谋十年,完成这几乎不可能的复仇?真相背后,是个人恩怨的了结,还是时代悲剧的缩影?一纸《告国人书》,诉尽辛酸与决绝。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解体,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直系军阀孙传芳,统领东南五省,权势熏天,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北洋三大军阀。他的军队纪律涣散,横征暴敛,百姓深受其害。1925年,孙传芳北上扩张,与奉系军阀张宗昌争夺地盘。施从滨,北洋新军出身,官至陆军少将,驻守山东。他为人耿直,厌恶军阀混战,然迫于张宗昌之命,率部南下迎战孙传芳。战事失利,施从滨兵败被俘。孙传芳下令将其斩首,首级悬于蚌埠车站,曝尸三日,严禁家人收殓。此举不仅震慑敌军,更是对施氏家族的极尽羞辱。 施从滨之女施谷兰,安徽桐城人,幼年在济南长大,聪慧好学,18岁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她深受父亲宠爱,常随父操练武艺,性格刚烈。父亲遇害时,她年仅20岁,噩耗传来,悲痛欲绝。她改名施剑翘,立誓为父报仇。起初,她寄希望于堂兄施中诚,此人受施从滨提携,官至烟台警备司令,然仕途顺遂后,他畏惧孙传芳势力,迟迟不行动。施剑翘失望之余,与其断绝关系。后她嫁与施靖公,婚前以报仇为条件,丈夫信誓旦旦,却同样食言。施剑翘携两子离夫,前往天津,与母亲同住,决心亲手复仇。 施剑翘回到天津,得知孙传芳因兵败下野,隐居天津租界,摇身一变为居士林副林长,每周三、六必去听经。她开始筹谋刺杀,搜集孙传芳照片,熟记其形貌。为行动方便,她接受脚趾拉伸手术,摆脱裹脚束缚。她多次潜入居士林,观察孙传芳行踪,确认其习惯。1935年9月,她在庙中祭父,获悉孙传芳确切行踪,遂以女居士身份暂住居士林,暗中准备。她将母亲送至南京,托弟弟照管两子,备好遗嘱及抚养费用,显示出决绝的决心。 1935年11月13日,施剑翘身着青色大衣,怀揣勃朗宁手枪,混入居士林。孙传芳身着僧袍,端坐前排,毫无防备。施剑翘借口调整位置,移至其身后,趁众居士闭目诵经,举枪射击。枪声响后,孙传芳头部中弹,身体前倾倒地。施剑翘再补两枪,子弹击中其太阳穴与腰部,孙传芳当场毙命。她抛撒六十余张《告国人书》,详述孙传芳杀父之仇及军阀罪行,随后步行至警察局自首。传单内容迅速传播,天津各大报纸争相报道,舆论为之震动。 案件引发全国关注。《新天津报》当晚刊发号外,北平、上海等地报纸亦跟进报道。施剑翘在警察局供述清晰,坦承复仇动机。她的《告国人书》被广泛传阅,孙传芳的暴行再度暴露于世人面前。民国社会重孝道,施剑翘的复仇之举引发广泛同情,舆论多称其为“孝女”。天津地方法院一审判其十年有期徒刑,施剑翘不服,上诉至天津高等法院。二审改判七年,然民众呼吁特赦之声不绝。冯玉祥、于右任等名流联名上书,妇女团体、师范团体亦发起请愿。1936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发布特赦令,施剑翘服刑仅一年便获释。 出狱后,施剑翘未沉湎个人恩怨。她投身抗日事业,奔走募捐,筹集资金购置三架飞机,支援抗战前线。解放后,她定居苏州,担任苏州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致力于妇女教育与社会工作,直至1979年去世。施剑翘的十年复仇,展现了一个女子在乱世中的坚韧与担当。她的行动不仅是个人恩怨的了结,更折射出军阀混战下无数家庭的悲剧。孙传芳的暴行,代表了那个时代军阀的残酷与无道,而施剑翘的果敢,则是普通人对不公命运的抗争。 施剑翘的故事,至今令人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复仇之举?是孝道驱动的正义,还是以暴制暴的无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1935年11月13日,一女子走到孙传芳背后,朝着孙传芳后脑勺便是一枪,孙传芳立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7-20 20:00:19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