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国真的降息,外资“掉头”涌向A股,他们大概率不会撒胡椒面,而是像猎人一样先闻风向、再找最肥的猎物。这一次,他们手里的望远镜会同时对准三条线:
1. 全球资金再配置的安全垫——“核心资产”;
2. 美元走弱带来的汇率套利——“人民币升值受益股”;
3. 国内政策发力的方向——“政策共振赛道”。
把三条线一交叉,就能画出资金最可能扎堆的四个角落。
一、新能源:从“讲故事”到“卖铲子”
光伏、储能、锂电这些老情人依旧在外资前十大重仓里,但玩法变了:
不再博硅料价格弹性,而是锁定“卖铲子”的龙头——设备、辅材、逆变器,订单能见度最长。
美元贬值降低海外融资成本,国内产能出海逻辑更顺。
政策端,“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央企招标密集启动,景气度从预期走向落地。
二、消费电子+半导体:AI 终端换机潮的“卖水人”
外资过去两年在电子板块仓位偏低,但最近悄悄回补。逻辑不是赌手机销量爆发,而是押“必配零组件”:
晶圆代工、封测、高频高速CCL——只要有AI功能就必须加料,量价齐升。
龙头已用三季报证明库存见底,ROE 回到2019年水平,估值却还在历史30%分位。
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进口设备成本下降,对毛利率是额外彩蛋。
三、食品饮料:外资的“避风港”与“汇率放大器”
北向资金里,白酒永远是压舱石。原因朴素:
现金流像自来水,分红率逐年抬升,符合低利率时代的“类债券”需求。
成本端以高粱、小麦为主,人民币升值直接降低进口原料成本,利润弹性被低估。
年底估值切换+春节备货,历来是外资加仓的固定剧本。
四、高股息银行:吃息差不如吃股息
表面看,降息压缩银行净息差,是利空;但外资更关注的是“股息率-无风险利率”的差值。
四大行H股股息率仍高达7%以上,即便A股溢价也在5%附近,远高于10年期美债4%的预期收益。
人民币升值降低美元负债成本,对海外浮亏是一次性回冲。
政策端,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密集发行,银行资产端不再是“地产独舞”,风险权重反而下降。
一句话总结:
外资不是来“救市”的,他们只会在自己能算清账的地方下重注——新能源的订单、半导体的库存周期、白酒的现金流、银行的股息率,再加上汇率给出的额外α。这四个板块,就是他们的“算账清单”。
勿忘我
等A股上到4000点5000点还有人出来说踏空了后悔没买之类的屁话,直接送他两字,活该?并祝他永远难受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