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美国首富马斯克语出惊人,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

孤独背影映残阳 2025-07-21 02:39:40

“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美国首富马斯克语出惊人,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直接把美国人整破防,他表示但挖出来的稀土,全都得送到中国加工…… 美国自家地下明明埋着稀土,最后却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供应,这个现实听起来的确有些荒谬。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一句话,更是精准地戳中了美国产业界的痛处:“稀土本身并不稀缺,美国也有,但全球的稀土都得运到中国去加工。” 这句话的杀伤力不在于点明了资源归属,而在于揭示了美国在核心技术与产业链主导权上悄然失落的巨大不安。谁能想到短短三十年,曾经稳坐稀土领域头把交椅的玩家,竟眼看王座换了主人。 这盘大棋的起点要追溯到1949年加州芒廷帕斯矿的发现。莫利公司顺势拿下开采权,可起初几年亏得一塌糊涂,因为稀土在当时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二战结束,军工订单锐减,除了少数尖端领域,稀土对大众而言相当陌生。 然而历史的机遇总在不经意间降临。随着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和钕磁铁技术的相继突破,稀土需求坐火箭般蹿升,芒廷帕斯矿也一跃成为全球的绝对主力,一度供应了世界90%的稀土,让莫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就在美国独享稀土盛宴之时,地球另一端一场产业变革也在悄然酝酿。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发现了全球储量最大的稀土矿,规模惊人。可当时的中国空有宝山,却无点石成金之术,只能将宝贵的稀土当作土一样,以极低的价格卖给美国等国家,再高价买回精炼成品,处境颇为尴尬。 不过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1974年,徐光宪院士团队成功攻克了串级萃取分离技术,一举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中国终于掌握了稀土产业的命脉——分离与提纯。然而掌握了技术不等于一路高歌猛进。进入90年代,市场化浪潮席卷而来,高利润的稀土行业吸引了无数民间资本涌入。 一时间从国企挖人、无序开采、恶性压价成了常态,稀土出口量暴增,价格却被拦腰斩断。谁知,这场惨烈的内部价格战,最终打垮的并非中国企业,反而是远在大洋彼岸的莫利公司。面对雪崩式的低价冲击,莫利公司终于扛不住了,于1998年关闭了分离提炼业务。 到了2002年他们甚至将工厂搬到中国,盘算着利用中国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结合自己的技术优势,或许还能东山再起。莫利公司的算盘打得看似精明:让中国提供廉价矿产,顺便承担开采和初加工的环境代价,自己则牢牢掌握核心精炼技术,稳坐产业链顶端。 起初这套打法确实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利润一度飙升。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中国的学习和迭代速度远超想象。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迅速补上了技术短板,更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上做到了极致。 一轮又一轮的“内卷式”竞争下来,外资企业的高成本模式根本无法匹敌,最终不是黯然离场,就是被中资收购。更进一步看在中国企业从混战走向成熟后,国家力量开始下场整合。通过一系列以大型国企为主导的重组,混乱无序的行业格局被彻底改变,形成了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的新局面。 据中国稀土学会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稀土产业背后有上百位两院院士参与研发,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人才梯队几乎是一片空白。至此,全球稀土行业的主导权,已然易手。那么大洋彼岸的美国,难道就真的坐以待毙了吗?当然不是。 美国至今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非脚下无矿,而是丢掉了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生态。这正是马斯克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有矿石没用,不具备规模化加工能力,就只能等着别人供货。早在2010年,美国就启动过“稀土振兴计划”;2017年更是将稀土列为关键战略资源。 然而钱砸下去了,矿也重开了,最关键的加工提炼环节却仍在原地踏步。美国商务部2021年的报告坦承,美国稀土对中国处于“极度依赖”状态,且短期内无解。《金融时报》也指出美国目前仅能小规模处理部分轻稀土,而制造尖端武器和高科技产品所必需的中重稀土,依然100%依赖进口。 即使未来美国能够补上技术短板,也面临着一个更棘手的困局:成本。稀土分离提纯对环境影响巨大,在欧美严格的环保法规下,处理一吨稀土废料的成本可能高达数万美元。 中国在产业发展早期,为积累技术和经验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这些用市场、时间和血汗换来的综合优势,并非靠几项补贴和实验室成果就能轻易复制的。产业链一旦外迁,人才、基建、配套产业随之流失,再想重建,其难度远超想象。所以当马斯克说出那番话时,背后不仅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更流露出一丝对产业规律的无奈。 如今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产能都集中在中国,这种地位并非朝夕可至,也难以轻易被取代。这也就引出了一个让美国无法回避的问题:假如有一天这条供应链真的中断,其高科技产业的基石,又将由谁来支撑?

0 阅读:12
孤独背影映残阳

孤独背影映残阳

孤独背影映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