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内蒙古47岁农民将仅有2个月大的弃婴抱回家中。不曾想32年后,弃婴不仅成为上校军官,对于这位年近半百农民的艰辛扶养,他是这么做的…… 董栋小是个地地道道的内蒙古农民,1979年时已经47岁,日子过得清苦又孤单。他年轻时有过完整的家,妻子贤惠,两个儿子活泼,可一场意外事故带走了两个孩子,妻子受不了打击改嫁他人,只留下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那时的他,每天扛着锄头下地,种点小麦和土豆,靠几只鸡和一头猪维持生计。家里破旧的土坯房挡不住冬天的寒风,夜里他和母亲围着油灯吃稀粥,日子单调又沉重。失去亲人的痛让他变得沉默,村里人总见他独自在田间忙活,背影瘦削。 可就在1979年5月,村里传出消息,有人因孩子太多养不下了,要送走一个刚出生两个月的小男婴。董栋小听后没多想,披上破棉袄就去了。他接过那个裹在破布里的孩子,小脸红扑扑的,睡得正香。那一刻,他心里像是被什么触动了,抱着孩子回了家。母亲看到婴儿,眼神里有了点光亮。他们给孩子取名董永在,希望他能一直陪着这个家。为了让孩子吃上奶,董栋小卖了家里的猪和部分粮食,请来奶妈。从那天起,他比以往更拼命地干活,早出晚归,只为让这个小生命活下去。 董永在的童年不算轻松,但有董栋小的疼爱,也有了些温暖。六岁那年,他开始上学,每天得走十多公里土路去学校。冬天风大,他穿着单薄的布鞋,脚冻得通红,可从没喊过苦。学校是村里一间破平房,桌子歪歪斜斜,黑板字迹模糊,可他学得认真,成绩总在前头。放学后,他回家帮父亲干活,挑水、喂鸡,动作麻利,像个小大人。村里人夸他懂事,他只是腼腆地笑笑。 董永在上高中时,董栋小的身体不行了。那年秋天,董栋小干活时突然倒下,咳嗽得厉害,村医说是慢性肺病。从此,董永在每天早起熬药,喂父亲喝下,然后赶去学校。课余时间,他扛着扁担干农活,肩膀磨得红肿。夜里,他在油灯下复习,笔记写得密密麻麻。尽管日子苦,他从没放弃学习,成绩依然拔尖。村里人看他们爷俩艰难,送来粮食和柴火,他总是记在心里。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他拿到通知书,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他知道家里没钱供他上大学,父亲这些年的付出已经掏空了家底。于是,他选了免学费的师范专业。大学在呼和浩特,他住宿舍,课余去餐馆刷盘子、做家教,手上满是老茧。他从不伸手向家里要钱,还把攒下的钱寄回去,让父亲买点补品。毕业后,他被军队特招,进了军校。从跑操到学军事理论,他一点点磨砺自己,最后成了一名军官。 董永在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硬扛出来的。军校训练苦,每天清晨跑步,汗水湿透衣服,晚上熬夜啃书。他没背景,没人脉,全凭自己努力。毕业后,他考进北京的国防大学,读博士,32岁时晋升上校军官。回想起来,他小时候走过的土路、扛过的扁担、熬过的夜,都成了他骨子里的底气。从内蒙古草原到北京的高楼,他用几十年证明,穷日子也能走出大路。 可他没忘本。事业有成后,他最惦记的还是养父。他知道,董栋小这些年吃了多少苦,47岁收养他时,已经是半辈子过去的人了。为了报答这份恩情,他决定让父亲过上好日子。32岁那年,他回内蒙古接父亲到北京。那天,他帮父亲收拾行李,带他坐上火车。董栋小第一次见北京的高楼和车流,紧紧攥着旧布包,眼里满是惊讶。 到了北京,董永在租了套小公寓,收拾得干净温馨。窗外能看到远处的天安门灯火,他给父亲买了新衣服和软底鞋,方便走路。他耐心地教父亲用电器,带他逛长城、故宫。周末,他们一起吃饭,桌上摆着饺子和炖菜,聊着过去的事。董栋小慢慢适应了城市,偶尔跟邻居下棋,或在公园散步。他身体虽弱,但精神好了不少,常说:“我儿子争气,我这辈子值了。” 董永在事业上没停步,多次受表彰,可他最看重的还是和父亲的时光。节假日,他带父亲去郊外,或翻老照片,回忆草原上的日子。他们的生活简单,董栋小喝着热茶,董永在忙完工作陪着,彼此心里都踏实。这份感恩和陪伴,成了他们父子间最珍贵的东西。
1979年5月,内蒙古47岁农民将仅有2个月大的弃婴抱回家中。不曾想32年后,弃
历史拾遗者
2025-07-21 04:58:54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