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中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乌克兰专家也有一份功劳?当年,一大批乌克兰专家放弃西方的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因为中国给了别人给不了的东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局势大变,原本雄厚的军工产业瞬间风雨飘摇。曾经苏联遗留下的3594家军工企业,其中700多家直接搞武器生产,三百多万从业人员瞬间没了稳定依靠。 像“航天之星”南风机械制造这样前苏联最大的导弹生产基地,还有唯一能造大型航母的黑海造船厂,都陷入了困境。 国内经济一落千丈,1994年底,乌克兰GDP相较上一年下降了24%,社会经济崩溃,人才外流现象愈发严重。 1991年,移入乌克兰的人数为71.5万,移出58.75万;可到1994年,移入变为20.27万,移出却达到35万,这一进一出的差距,就知道当时乌克兰人才流失有多严重了。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的大批军工专家不得不另寻出路。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就盯上了乌克兰的这些军工技术和专家。 1992年初,美国通过国务院资助“乌克兰人民联盟”“乌克兰与美国老兵委员会”等组织,一窝蜂地涌入乌克兰各地。 但那些跑去美西方的乌克兰专家,很多都过得不如意。语言不通,科研模式也不一样,融入当地生活和科研体系太难了。 反观咱们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提出了“人才引进”计划。和其他国家不同,咱们靠“真诚”吸引了众多乌克兰专家。为了迎接他们,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在陕西建设了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生产区”,重庆、广州、武汉等地也新建生产区,专门用来安置乌克兰专家及其家人。 还专门建造新城镇,里面的基础设施和房屋基本按照前苏联样式建造,乌克兰专家来华工作后马上就能领到新房钥匙。 不仅给他们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国还给专家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实验室、团队、充足的经费预算,一样不少,让他们能够继续研发核心技术。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乌克兰航发专家凭借丰富的大型涡扇发动机设计经验,助力中国突破技术难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涉足航空发动机设计领域,和西方国家差距很大。 在众多乌克兰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在短短二十年间新增了2000多个军工科研项目。从航母到潜艇,从发动机到运20等众多尖端技术和产品背后,都有乌克兰专家的身影。 就说航母,1998年,中国商人徐增平花了两千万美元从黑海造船厂买下“瓦良格”号,包括全套图纸。这钱在当时可不便宜,相当于好几亿美元的价值。 船体运回中国花了四年时间,2002年才到大连港,然后从2005年开始改装,七年后的2012年服役。 有了“瓦良格”的底子,中国搞懂了航母布局、驱动系统和甲板设计,后来山东舰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乌克兰还卖了两套舰载机陆上模拟系统,连图纸一起打包。 这东西帮中国训练飞行员,2009年歼-15舰载机就出来了。歼-15是基于苏-33原型机改的,乌克兰卖给中国一架T-10K原型机,中国自己搞定国产化。现在辽宁舰和山东舰的舰载机编队,全靠这些技术铺路。 不仅如此,中国还给乌克兰专家的家属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在西安、重庆专修乌克兰风格住宅区,家属子女全安排国际学校,退休金比照中国教授标准发。 实验室配顶级设备,科研经费敞开用。家属楼里中国邻居手把手教包饺子,除夕夜乌专家写春联的视频都火遍全网了。 有些专家退休十年了,高校返聘工资翻倍照样带项目。哈尔滨去年引进的乌克兰工程院院士,独立实验室加百万年薪一步到位。 如今,大部分在华的乌克兰专家与家人都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生活。他们在这里生活舒适,平时爱吃饺子,过年会写春联、看联欢晚会,部分专家因技术经验丰富还被返聘继续工作。 他们退休后,若选择留在中国,中方会提供住房、医疗、养老等全方位保障;若想返回乌克兰,中方也会承担全部路费。央视新闻等公开资料显示,他们对在中国的生活十分满意,无比庆幸当初的选择。
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中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
果儿谈国际
2025-07-21 11:01:14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