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皇宫大殿内,一群大臣正吵得面红耳赤,瓦剌人押着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快打

正平看历史 2025-07-21 11:52:24

正统十四年,皇宫大殿内,一群大臣正吵得面红耳赤,瓦剌人押着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快打到城下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到底该让谁来主持大局? 就在这时,于谦站出来说:“立郕王朱祁钰!”这话一出,满朝哗然。为啥放着英宗两岁的太子朱见深不立,非要推他叔叔上位? 这还得从明英宗朱祁镇说起,这位皇帝后人给了个“英”字庙号,可论起糊涂程度,在明朝皇帝里能排进前三。明朝皇帝爱宠太监的不少,爱御驾亲征的也有几个,但能把这俩爱好结合得如此“完美”,最终搞出天大祸事的,也就朱祁镇独一份了。 1449年,朱祁镇却被太监王振哄得热血沸腾。他幻想着像曾祖父朱棣那样横扫草原,不顾大臣劝阻,带着明朝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去亲征瓦剌。 临走前他留两岁的儿子朱见深当太子,让弟弟朱祁钰临时监国。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去就差点把大明朝的家底全赔光。 在王振的瞎指挥下,大军先是绕远路去王振老家显摆,耽误了战机,接着又在土木堡被瓦剌人包了饺子。几十万明军精锐被杀得片甲不留,连朱祁镇自己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这就是让明朝元气大伤的“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回北京时,整个京城炸了锅,大臣们哭的哭、闹的闹,不少人连夜打包家产准备往南跑,连迁都南京的说法都被提上了日程。 就在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这位后来被称为“救时宰相”的硬汉,当着孙太后的面拍着胸脯:“谁再提南迁谁就是亡国贼!” 可光有骨气不够,瓦剌人正拿着朱祁镇当“人肉挡箭牌”,到处招摇撞骗发号施令,明朝这边政令不出宫门,再不立新君就真要乱套了。 按说朱祁镇临走前立了太子朱见深,就算皇帝被俘,让两岁的太子继位天经地义。可于谦和孙太后思来想去,觉得这根本行不通。毕竟朱见深才刚会走路,连话都说不利索,朝堂上一群老狐狸各怀心思,瓦剌人再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小皇帝能顶啥用? 更要命的是,朱见深是朱祁镇的亲儿子。瓦剌人要是拿着朱祁镇的名义来要挟,说“你不答应条件就杀了你爹”,这让年幼的太子怎么选?答应吧,国家利益受损;不答应吧,落下个不孝的名声。 于谦思来想去,朱祁镇的弟弟、正在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成了唯一人选。朱祁钰压根没想过当皇帝,可于谦等人硬是把他推到了前台,还定下规矩,朱祁钰当皇帝,朱见深继续当太子,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朱祁钰心里能乐意吗?估计一百个不愿意。那时瓦剌大军都快兵临城下了,当这个皇帝随时可能掉脑袋。打赢了是应该的,打输了就得背亡国黑锅,跟北宋的宋钦宗一个下场。 而且他这皇位来路确实有点“不正”,按明朝规矩,哪有跳过太子直接让弟弟继位的?可国难当头,容不得他推辞,于谦等人几乎是半强迫地把龙袍套在了他身上。 事实证明,于谦这步险棋走对了。朱祁钰虽然心里不情愿,但在关键时刻还算靠谱,全力支持于谦调兵遣将。于谦把京城老弱病残都组织起来守城,硬是凭着一股狠劲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城。 可谁也没想到,瓦剌人见捞不到好处,居然在一年后把朱祁镇放回来了。这下麻烦大了,一个朝廷俩“皇帝”,朱祁钰的皇位坐得越来越不安稳。 朱祁钰这时候也犯了糊涂,他先是把哥哥软禁在南宫,后来又想废了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当太子。可他儿子命薄早夭,自己也没活多久。 朱祁镇趁他病重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可怜于谦一辈子为国为民,最后却被朱祁镇以“谋逆”的罪名冤杀。 临刑前,他看着天上的日月,估计还在想自己当年的抉择到底错没错。 于谦当年的抉择,不是不尊重礼法,而是在国家存亡的关头,选择了最能保住大明江山的方案。 朱祁钰当皇帝是无奈的“扛雷”,于谦的拥立是无私的担当。

0 阅读:9
正平看历史

正平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