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魏征对着李世民破口大骂:“杀兄夺位的人,就该杀”。他一边骂,一边手舞长剑,向李世民扑去。没想到,李世民不仅没杀魏征,反而给他加官晋爵,重用他。 太极殿的金砖地被剑尖划得刺啦响,魏征的官袍下摆扫过地上的烛台,火苗子窜起来,燎了他半片袖子。他红着眼珠子,额头上的青筋突突跳,活像头被逼到墙角的野兽。这时候的李世民刚在玄武门沾了血,龙袍上的暗纹还洇着点没洗净的红,却只是侧身躲过剑锋,伸手抓住了魏征的手腕。 “魏大人的剑,比嘴上的话还急。”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喜怒,指腹摩挲着魏征腕子上的老茧——那是常年握笔写奏折磨出来的,当年在太子李建成府里,这双手写过多少弹劾秦王的文书,李世民心里门儿清。 魏征挣了两下没挣开,骂得更凶了:“你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算什么天子!”这话像冰锥子,扎得周围的侍卫都变了脸色。秦叔宝按捺不住,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却被李世民一个眼神制止了。 殿外的蝉鸣聒噪得很,魏征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砸在李世民的龙靴上。他忽然泄了气,长剑“哐当”掉在地上,蹲下去抱着头,肩膀一抽一抽的。李建成待他不薄,当年他不过是个落魄的谋士,是太子把他从瓦岗的乱军里捞出来,在东宫的暖阁里跟他讨论过通宵的治国策。 李世民弯腰捡起剑,剑鞘上的铜饰磨得发亮,是李建成赐给魏征的。他用手指弹了弹剑身,嗡鸣声响彻大殿:“你觉得,建成当了皇帝,会比我做得好?”魏征猛地抬头,眼里还含着泪:“至少他不会手足相残!” 这话噎得李世民半天没说话。他想起武德四年,自己带兵围攻洛阳,李建成在后方截留粮草,气得他差点提兵回长安理论。可转头又看见魏征鬓角的白发——这老头比自己大了近二十岁,跟着李建成颠沛流离,那份忠义,倒是比很多食君之禄的大臣纯粹得多。 侍卫搬来的椅子还空着,魏征梗着脖子站在殿中央,活像根宁折不弯的硬木。李世民忽然笑了,招呼太监:“给魏大人上碗参汤,看这气的,嗓子都哑了。”魏征没接汤碗,却听见李世民慢悠悠说:“你骂得对,可天下不能再乱了。”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谏议大夫的印信扔给魏征:“以后朝廷有什么不对的,你尽管骂,骂得对,朕就听。”魏征捏着那方印,冰凉的玉石硌得手心发烫。站在旁边的房玄龄偷偷扯他的袖子,示意他赶紧谢恩,他却梗着脖子说:“谢陛下不杀之恩,可该骂的,我还是要骂。” 李世民让魏征住进东宫的旧宅,那里有李建成当年藏书的书房。魏征夜里翻书,总能看见书页上李建成的批注,墨迹里还带着点酒气——当年他们常在这里煮酒论政,说要“还天下一个清明”。有天李世民来看他,见他对着批注发呆,笑着说:“建成的眼光不错,就是没这福气。”魏征没接话,只是把刚写好的《十思疏》递过去,字里行间全是“居安思危”的提醒。 有次魏征在朝堂上跟李世民吵得面红耳赤,把奏折拍在龙案上,墨汁溅了李世民一脸。散朝后,李世民在御花园里扯着花藤骂:“这老东西,早晚朕要杀了他!”长孙皇后听见了,换了身朝服出来行礼:“陛下有魏征这样的臣子,是天下的福气。”李世民愣了愣,忽然觉得手里的花藤也没那么可恨了。 魏征病逝那天,李世民正在批阅他的最后一道奏折。纸页上的字已经有些抖,却依旧笔笔锋锐,说“陛下近来颇好游猎,当戒”。他把奏折捂在脸上,眼泪打湿了“戒”字的最后一笔。出殡时,他登上城楼望着送葬的队伍,手里还攥着魏征生前常用来批评他的玉笏,那玉笏的边角,被魏征的手指磨得圆润光滑。 后来有人说,李世民重用魏征,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可那些年魏征骂过的话,写过的奏折,实实在在改了不少苛政。就像洛阳城里的百姓,只知道贞观年间赋税轻了,冤案少了,谁管皇帝和大臣当年在朝堂上吵得多凶。 信息来源:《旧唐书·魏征传》、《贞观政要·任贤》
公元626年,魏征对着李世民破口大骂:“杀兄夺位的人,就该杀”。他一边骂,一边手
古往趣话社
2025-07-21 12:52:58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