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7-21 13:20:38

[太阳]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怒吼道:“谁敢欺负我母亲,我砍死他!" (信息来源:钱江晚报---晚潮|林风眠:毕生为“中西融合”而“摸索”) 林风眠的成长历程充满了不平凡的遭遇,出生在广东梅州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残疾人,靠雕刻墓碑为生。 由于身患残疾,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始终没有着落,直到林风眠的爷爷花钱“买”回了一位苗乡女子成为妻子,母亲的到来,虽然改变了家庭的组成,却并未带来多大的幸福。 林风眠的父亲性格暴躁且多疑,母亲常年受到歧视,这样的家庭氛围对林风眠来说,显然并不理想。 然而,尽管家庭困顿,母亲依然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林风眠,在林风眠早年的记忆里,母亲是唯一给他温暖和安慰的人,母亲靠染坊维持家计,虽然生活贫困,但她总是尽可能地为林风眠创造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 记得母亲会带着林风眠去染坊看布工染布,那些五彩斑斓的布料和母亲每天辛勤劳作的身影,深深地刻在了他年轻的心灵里,这段温暖的母子时光,成为了他日后所有创作的源泉。 尽管如此,林风眠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自出生起,医生便断言他可能活不过几岁,父亲对他毫无耐心,甚至在他刚出生时,曾提议将他遗弃。 幸好,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孩子紧紧护在怀中,母亲的坚守不仅为林风眠保住了性命,也为他带来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1907年,林风眠七岁时,他亲身经历了对母亲极为残酷的“沉塘”事件,这成为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由于母亲在染坊与老板发生了一段纠纷,村里的人们便开始对她进行排挤和谩骂。 很快,这些谣言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演变为“沉塘”的惩罚,按照传统的村规,任何与外人私通的妇女都应被推入水塘中溺死。 当他得知母亲即将面临“沉塘”时,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拿起了家里的菜刀,毫不犹豫地冲向人群,他满怀怒火,大声喊道:谁敢欺负我母亲,我砍死他!年仅七岁的他,面对满街的成年人和气势汹汹的族人,没有一丝畏惧。 这场反抗虽未能阻止母亲的离开,却也为她赢得了最后的自由,最终,族人没有将母亲处死,但她被迫离开了村庄,从此,母亲便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林风眠再也没有见到她。 尽管如此,这段记忆却永远深深地刻在了林风眠的心里,成为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伤痛,这场“沉塘”事件,也成了他后期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他的画作中,母亲的形象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描绘女性角色时,总能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母亲那低眉无语的样子依旧萦绕在他心头。 林风眠自幼便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最终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和使命,年仅九岁,林风眠的画作便开始吸引外界的注意。 有一位买家愿意花钱购买他的画作,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进入梅州中学后,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尤其在绘画方面,林风眠的能力早已超过了同龄人。 梅州中学的美术老师梁伯聪看到了林风眠的独特天赋,甚至认为他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专业的水平,每次给林风眠的作业评分,梁老师总是给出120分。 林风眠的绘画风格,尤其在人物和仕女的表达上,表现出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往往简洁,但却极具张力,细腻的线条和温柔的色彩勾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那些女性形象,常常带着几分说不清的忧伤,就像母亲在他童年中低眉无语的模样,林风眠似乎总是在通过画笔讲述自己的过去和内心深处的伤痛。 随着岁月的流逝,林风眠的艺术天赋和技法逐渐成熟,在学习西方绘画技巧的同时,他开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尝试在中西方艺术的碰撞中找到一种平衡与融合的艺术形式。 他的作品中,西方的色彩和线条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风眠的晚年,虽然他经历了身心的多重打击,但他的艺术创作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生活的最后岁月里,林风眠依然未曾放下手中的画笔,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孤独、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深刻反思。 尤其是在移居香港之后,他对故乡的思念更为浓烈,西湖的景色频频出现在他的画布上,西湖的美景,尤其是苏堤的柳树、宁静的水面、远处的山峦,都成为他晚年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这些画作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激烈情感表达,转向了更加安静和内敛的情感流露,他的晚期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乡愁,仿佛每一笔都在讲述他与故乡之间的不可割舍的联系。 特别是他对西湖的回忆,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再现,更是对一段无法忘怀的过去的怀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