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朝鲜战争战俘协议达成,李承晚却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还擅自扣押了27000名中朝战俘。毛主席得知后大怒,便问彭德怀:“杨勇兵团在哪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此时距离1951年7月开城首次谈判已过去近两年,期间谈判地点从开城转到板门店,双方在军事分界线、战俘遣返等问题上反复拉锯。 6月8日,中美代表就战俘遣返达成协议。按照协议,战俘可自愿选择去向,不愿遣返者交由中立国看管。这个方案本已获得各方认可,停战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6月18日凌晨,韩国总统李承晚下令各地战俘营同时行动,释放了关押的2.7万名朝鲜人民军战俘。这些战俘被强行编入韩军或遣散到韩国各地,完全违背了刚达成的协议。 李承晚的理由是反对以北纬38度线为界停战,主张继续北进统一朝鲜。他在6月初就公开表示不会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释放战俘是他阻挠停战的具体行动。 消息传到北京后,中央军委认为必须对这种破坏行为作出回应。毛泽东致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指示推迟停战签字时间,同时给破坏停战的一方以必要打击。 志愿军总部经过研究,决定发起金城战役。选择金城地区有几个原因:一是这里是韩军防线的薄弱环节,二是地形有利于大兵团展开,三是攻占金城可直接威胁韩国中部交通线。 负责此次作战的是第20兵团司令员杨勇,他调集了第67军、第68军和配属的第21军、第54军、第24军,总兵力达15万人。炮兵部队集中了27个营1100余门火炮。 7月13日21时,金城战役打响。半小时的炮火准备中,志愿军发射炮弹1900吨,创造了朝鲜战场单位时间火力密度纪录。随后步兵分三路发起攻击。 韩军在金城地区部署了首都师、第3师、第6师、第8师等4个师。面对志愿军的猛攻,韩军防线迅速崩溃。首都师第1团在梨船洞地区几乎全部被歼。 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泰勒紧急调动美第3师、第187空降团增援,但为时已晚。志愿军已经占领了金城以南的要点,并击退了美韩军的多次反扑。 战斗进行到第三天,韩军已损失2.4万人。美军顾问团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承认,如不立即停战,整个防线可能崩溃。 在军事压力下,美方代表7月19日在板门店向中朝方面保证,将敦促李承晚接受停战。李承晚虽然仍拒绝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但承诺不再采取破坏行动。 金城战役持续到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时结束,15天里志愿军共歼敌5.3万余人,收复土地160余平方公里,将战线向南推进了约10公里。 7月27日10时,《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中朝方面首席代表南日、“联合国军”代表哈里森分别在协定上签字。李承晚虽未签字,但韩军按协定停止了军事行动。 停战后的战俘处理成为新问题,最终成立了由瑞典、瑞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组成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90天解释期内,2.2万名志愿军战俘中有440人选择前往台湾,其余全部回国。 金城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胜利,它向世人表明任何试图破坏和平进程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确保了来之不易的停战得以实现。 这场战役也反映出朝鲜战争后期的复杂局面,美国因国内反战压力和军事困境急于结束战争,但其盟友韩国却不甘心接受分裂现实,这种矛盾贯穿了整个谈判过程。 对于中国来说,金城战役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经过近三年浴血奋战,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场上经受住了考验。 7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战场已变成和平的土地。但金城战役留下的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维护和平需要斗争,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战场上也得不到。 如今朝鲜半岛虽然保持着停战状态,但和平机制仍未建立。金城战役告诉我们,真正的和平不是一纸协定,而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战略平衡。 信息来源: 共产党员网——《朝鲜停战谈判》 签字
1953年6月,朝鲜战争战俘协议达成,李承晚却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还擅自扣押了27
玉尘飞啊
2025-07-21 13:22: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