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

候松呀 2025-07-21 13:38:11

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封常清的尸体,高仙芝哭道:“封二,从卑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了安西节度使。如今你我共赴黄泉,难道也是天意吗”?安西军两任节度使,尽为唐玄宗所杀,安禄山叛军再无人可挡……

潼关兵营里刚传来一桩好消息,说叛军退了。士卒正准备歇口气,结果第二天一早,一队陌刀军披甲进营,带刀不带诏,直奔帅帐。

高仙芝正端坐在营中,听完探子汇报,还没抬头,一刀已经架上脖子。

外头尸体一地,封常清已经倒在血泊中。血水顺着军帐门口流下来,溅到高仙芝靴尖。

陌刀军不说话,不解释,不下诏,拔刀就动手。

高仙芝看了一眼封常清的尸体,眼圈红了,喉结上下滚了几下,吐出一句话:“封二,从卑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了安西节度使。如今你我共赴黄泉,难道也是天意吗?”

杀气不散,陌刀军依旧将高仙芝五花大绑,随后勒死,连刀都没用。

前一日还在统军死战的人,后一日尸首被扔进乱坑。谁都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只知道朝廷动了杀心。

潼关一夜变天,西北最硬的两张王牌,被朝廷亲手拔了。   军中一片哗然,兵士跪地号哭,没人再喊将令。

局势崩了。

事情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安禄山叛乱,从范阳打到洛阳,兵锋如破竹,唐玄宗朝野震动。各地勤王兵缓慢集结,真正能打的,只有西域老将带回的几支部队。

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个名字,唐军上下都认。一个出身胡地,从军二十年,从西域杀回来;一个本是养马小卒,被高仙芝一眼相中,硬提拔上来,打到节度使。

两人配合得极好,从陇右调兵入潼关,领安西军前锋直接顶住叛军两波冲击。敌军一夜死三千,连营都被点着。

潼关守住了,京中本以为大局将倾,结果西北老将顶住了第一道命门。

封常清一战后,斩三将以整军威。军纪肃然,士气高涨。他说得直白:“潼关若丢,大唐亡日。”

高仙芝没说话,但当晚他亲自巡营,披甲过夜,不进内堂。

朝廷传来敕书,说“皇上嘉赏其功”,让两人入京面圣。

封常清不放心,想让手下照看军务,自己进京听旨。高仙芝摇头:“我们一起去。”

走到半路,两人收到消息,宦官边令诚已在潼关——带着诏书,诏书没打开,人先杀了。

真正的动手时间,是六月二十五日,天刚亮。

封常清先死,被乱刀砍倒,死前没挣扎,连头也没回。

高仙芝看见了。他不是没想过反抗,但带兵的将领,死在军中,不可反。反了,安西军就散了。 所以他等,等刀落下来。

陌刀军走后,潼关前线没人说话,没人出营。三天内无人请命、无人巡逻、无人写战报。

两名节度使被杀,西北军心彻底塌了。

封常清死前还在喊:“叛军要动了,西面马蹄杂乱。”没人再理这些话。

高仙芝的尸体被草席一裹,连口棺都没给。副将出面讨要尸体,陌刀军丢下一句:“天子亲旨。” 谁也不敢再问。

他们不是战死,是被朝廷杀的。

高仙芝带出来的兵,三万;封常清在西域统过五镇;二人合力击败突骑施、吐蕃,镇西十年,打到碎叶河、可汗山。

结果回朝救驾,被斩潼关。

更诡的是,唐玄宗连罪名都没下。只说“兵事不利,处置未谨”。

朝臣敢怒不敢言。李光弼摇头沉默,郭子仪避而不谈。只有几名安西旧将,在军中低头烧了三柱香,说:“他们死了,我们得活着。”

安禄山听说这消息,大笑三声,扭头就令大军东进。

潼关再无劲敌,守将被杀,防线虚空,朝廷还在清查所谓“失职文书”。

两个月后,潼关失守。长安告急,玄宗仓皇西逃。

途中马嵬坡再出大事,杨国忠被兵士杀死,杨贵妃自缢香消,玄宗落发避世。   那年秋天,陇右边军彻底崩盘。没人再提高仙芝、封常清。

高仙芝被后人骂了几百年,说他安西“轻进无功”,说他用兵过险,说他屠城过重,说他不知变通。 可没人问一句,潼关那场劫杀,是谁的主意。

更没人说,那年潼关夜里,多少安西兵跪在月光下,亲手埋了自家将军。   他们只知道,这场仗从那一刻起,已经没法赢了。

0 阅读:1
候松呀

候松呀

候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