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支解放军先遣队踏入了荒无人烟的赛图拉哨所,本以为这片边疆早已被遗弃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7-21 14:43:15

1950年,一支解放军先遣队踏入了荒无人烟的赛图拉哨所,本以为这片边疆早已被遗弃,然而他们却惊讶地发现哨所内依然有人站岗,是谁在这偏远的哨所中坚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深秋,一支解放军先遣队翻越昆仑山,前往位于中国西部边陲的赛图拉哨所,这个哨所位于海拔3800米的喀喇昆仑山口,周围尽是终年积雪和嶙峋岩石。 解放军携带着补给物资和边防布防命令,打算接管这个在地图上标注已久、但多年未曾有人回访的边境据点。 先遣队用了三天时间,穿越冻土带和无人区,沿着驿道向赛图拉进发,按照情报,哨所在1946年曾由国民党设兵驻守,战后因内战加剧,交通断绝,后方管理失控,是否还有人驻守已经无人知晓。 途中没有任何人烟,也没有牲畜的痕迹,只有风卷雪沙,一队人马踏着齐膝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在碎石间前行。 抵达哨所时,队伍已筋疲力尽,眼前是一道低矮石墙围成的院落,角落里树着一根倾斜的木杆,原本挂旗的位置空空荡荡,地上布满了风吹雪打留下的斑驳印痕。 推门进入,一股潮湿寒气扑面而来,院子中央站着几个人,穿着早已褪色破损的旧式棉服,身形瘦削,脸上刻着深深的冻疮印痕,他们没有动作,仿佛是风雪中凝固的雕塑。 院墙靠近东南角的位置堆着些干牛粪,上面还冒着些许热气,墙根处有三口坑状菜地,里面栽着些枯黄的植株,旁边散落着挖掘工具。 靠墙的一排低矮屋子被牛粪糊上了厚厚的保温层,门口有一道用羊皮帘子挡风的简易帘幕,屋顶被石块压实,没有一丝多余缝隙,从生活痕迹判断,这个哨所并没有废弃,仍在使用。 哨所内部有一间石砌的小屋,里面堆着厚厚的纸页,封面上写着“赛图拉守哨登记”,第一页停留在“民国三十五年腊月”。 记录是手写的,字体端正,内容大多为天气、边境观察、警戒换岗时间和日常巡查情况,笔迹一直延续到解放军到来前不久,说明这里的人并未放弃守备工作。 通过后续核实,这些哨兵是1946年由国民党调派进驻的部队,原编制为一个加强排,共计百余人,计划每年轮换一次,由和田方向的补给线维持基本生活。 但到了1947年,西北局势急转直下,补给开始间断,1948年彻底中断,联络电台电池耗尽后,哨所与外界失去联系,从那以后,哨所成了一座孤岛。 由于海拔高,气候极端,这里几乎不可能开展正常农业,哨兵们只能在夏天短暂的无雪期,在背阳的岩缝中种植青稞和野菜,捕捉旱獭和岩羊获取肉食,用牛粪取暖,将布料反复缝补、修补,最大限度地延长使用时间。 哨所内无盐无油,食物种类极其单一,为了补充营养,他们用积雪融水熬煮草根,甚至尝试用风干的动物皮做汤。 最严重的是冬季疾病爆发和冻伤,哨所缺医少药,有人染病倒下后只能用自制的热敷法缓解病痛。 在1948年至1949年间,人数锐减,有些人因营养不良和高原反应去世,尸体就地掩埋在院落外北坡。 活下来的只剩八人,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身体状况极差,但仍维持着每日巡逻和站岗制度,他们从未得到撤退命令,心中始终认为只是后方混乱,一旦战事平息就会有人来换防。 解放军接管后,对现场做了系统清理,将生还人员带离哨所送至后方接受治疗和甄别,其中三人选择返乡,另有五人自愿加入解放军部队,经审核后被编入边防营服役。 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旧屋墙缝中发现了一张手绘边境图,用碳墨在羊皮纸上描绘,标注有路径、冰川、河流和可能的越界通道,图上多处标记与后期边防地图吻合,显示出当年哨所士兵仍在认真执行侦察任务。 赛图拉哨所后被拆除重建,新建哨所设备齐全,有电台供电、有氧供暖、全天候联络网络覆盖,当年的老兵中,有人在后来的边防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在地方军史档案中留有正式记载,也在后来的边防教育中成为经典范例,用于教育新兵理解戍边的含义。 几十年过去,旧哨所遗址只剩下几块风化石块和一个被风雪吹成洼地的菜坑,但哨所的守望没有终止,只是由一群人换成了另一群人,在昆仑山风雪的另一头,依然有人站在那个位置,看着同一片雪山和边境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海外网——因戍边英烈刷屏的喀喇昆仑高原,还有哪些传奇故事?

0 阅读:1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