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不愧是东大。连战略都玩得这么优雅。 迟迟没有十足底气开工建设的雅鲁藏布江

文人学社 2025-07-21 16:29:21

东大,不愧是东大。连战略都玩得这么优雅。 迟迟没有十足底气开工建设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终于于19号上午在西藏林芝举行了开工仪式! 这是跨时代的一步,既然你印度不仁在先,就不要害怕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雅鲁藏布江下游,被称为“地球顶级工程地狱”的绝境。这里有世界最深的大峡谷,两岸峭壁林立,几乎找不到一块平地施工。更棘手的是,它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缝合线上,地壳活跃,高烈度地震频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随时可能吞噬一切。 再加上每年长达半年的雨季,暴雨冲毁道路是家常便饭。就连核心区的墨脱县,直到2013年才通了那条每年只能通行几个月的“死亡公路”,其艰险程度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地方建一座史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听起来确实像天方夜谭。 不过,这项工程的逻辑,并非先挖坑修坝,而是先征服地理。它的第一步,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先不碰大坝,全力修路。为了运送建造大坝所需的天量物资——超过三峡工程三倍的1.5亿吨砂石骨料——必须先砸下巨资,在这片禁区里铺开一张能让重型卡车畅行无阻、抵御天灾、全年通行的公路网。可以说,水电站主体工程动工前,一场同样浩大的交通基建革命就已经先行。 这个被极端条件“倒逼”出来的交通网,才是征服这片地理禁区的第一座,也是最重要的一座里程碑。它意味着中国正用最硬核的工程能力,强行扭转了这片土地的最大劣势。当交通这个最大的瓶颈被打破,过去所有的地理“包袱”,都开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产”。雅鲁藏布江那超过2000米的巨大天然落差,曾经是运输的噩梦,如今成了发电的宝库。 当一个地区的物理现实被彻底改写,建立在旧现实之上的一切规则,无论是军事还是外交,都会随之动摇,这便是印度如今必须面对的局面。 毫无疑问,这一举动之下,直接重写了军事后勤和水资源使用的相关规则。 1962年,我军前线的运输能力每天不足千吨,维持基本补给都相当困难。而新的交通网络贯通后,前沿地带的日常物资投送能力将轻松超过每天一万吨,战时还能大幅提升。数字的变化,意味着当年那个最致命的短板已不复存在。解放军从此具备了在藏南地区快速部署并长期维持大规模重装部队的能力。战略态势,由过去的被动防御,彻底转为操之在我。喜马拉雅山,再也不是印度的天然屏障。 很多人以为修大坝是为了“断水”,这并不准确。雅鲁藏布江出境后仍有大量支流汇入,上游大坝无法让下游干涸。这口“调节阀”的真正威力,不在于关上,而在于打开。平时可以正常放水,相安无事。可一旦到了雨季,当印度东北部本就洪水泛滥时,上游哪怕只是进行正常的、出于大坝安全考量的开闸泄洪,都可能给下游带去加倍的灾难。这种潜在的压力,无需言明,却始终存在。 更进一步看,整个南亚的外交格局也在改变。工程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高达4000亿度,相当于两个上海市的全年用电量。通过特高压技术,这股巨大的清洁能源可以输送到华东、华中,也可以输送到南亚。 当中国手握海量廉价的清洁电力时,对尼泊尔、孟加拉国这些缺电国家来说,这就是无法拒绝的发展机遇。跨境电网可以帮它们绕开对印度的能源依赖,获得一个全新的发展选项。印度在南亚传统上说一不二的“老大哥”地位,正被不动声色地釜底抽薪。它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困局:抗议,这是中国内政;对抗,无论军事还是经济,筹码都已今非昔比。 最后,这项工程也将彻底改变西藏自身。1.2万亿的投资,以及建成后每年超过200亿的财政收入,对于2024年财政收入目标不足百亿的西藏来说,无异于再造。墨脱这样曾经极度贫困封闭的地区,将一步跨入发展快车道。而为工程修建的公路、桥梁、隧道等现代化交通网,将作为永久资产,为整个西藏的旅游、矿产、农产品外销铺平道路。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其意义早已超越工程本身。它兵不血刃,却通过改造山川河流这种最根本的方式,将整个区域的战略棋盘掀翻重画。这背后展现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实力:不光能在棋盘上博弈,更有能力亲手制造一个新棋盘。 这或许就是21世纪大国竞争的“阳谋”——当一方有能力重新定义“地理”这个最基础的变量时,另一方能做的,除了尽快适应新规则,选择确实不多了。既然你印度在印巴战争中用水资源威胁人,那我国现在也仅仅只是在江上建5座梯级电站,又有何不可呢? 对此,大家怎么看?

0 阅读:1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