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天,叙利亚朱拉尼放弃了与以色列硬碰硬,现在大以色列开始逐渐清晰,伊朗要为自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7-21 17:50:38

打了三天,叙利亚朱拉尼放弃了与以色列硬碰硬,现在大以色列开始逐渐清晰,伊朗要为自己的懦弱,付出最惨重的代价。 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的目标清晰且强硬,不仅要全面掌控戈兰高地,还要将叙利亚南部的库奈特拉、德拉和苏韦达三省划为战略缓冲区,严禁叙利亚军队在此驻军。 这两个条件直接触及叙利亚的主权核心,戈兰高地作为战略要地,掌控它就能遏制叙利亚对以色列北部的威胁。 而南部三省的缓冲区则能切断黎巴嫩真主党,与叙利亚境内武装的联系通道。 朱拉尼的抵抗在最初的48小时里显得有些决绝,武装人员利用熟悉的地形发动零星袭击,试图通过游击战术拖延以色列的推进。 但以色列的回应迅速且猛烈,战机对疑似武装据点的精准轰炸几乎没有停顿,地面装甲部队则沿着预设路线稳步推进,电子战系统全程压制着叙利亚方面的通讯。 这种不对称的对抗模式下,朱拉尼的武装很快出现弹药短缺,和人员伤亡激增的问题,所谓的“抵抗”在现实面前逐渐失去支撑。 更关键的是,叙利亚政府军并未给予实质性支持,这使得朱拉尼的武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叙利亚政府当前的精力,更多放在国内重建和稳定北部局势上,与以色列的直接冲突显然不在其优先选项之列。 局势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三天,叙利亚德鲁兹领导人希克马特·希吉里的表态,成为压垮朱拉尼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希吉里公开向以色列提议,允许其在叙利亚境内建立一条由以军保护的走廊,这条走廊从南部三省延伸至东北部库尔德地区。 这一提议看似突兀,实则反映了德鲁兹族群的现实考量,作为叙利亚南部的重要族群,德鲁兹人长期处于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的夹缝中。 他们希望通过与以色列的有限合作换取族群安全,避免成为冲突的牺牲品。 但这一行为在客观上削弱了叙利亚对南部地区的控制,也让朱拉尼意识到,继续抵抗不仅无法改变战局,还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族群矛盾,最终导致武装力量彻底瓦解。 从现实角度看,朱拉尼的放弃是必然结果,以色列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已经通过三天的对抗充分展现。 其背后还有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撑,而朱拉尼的武装既没有外部力量的持续援助,也得不到叙利亚国内的统一支持。 这种情况下的“硬碰硬”,本质上是用血肉之躯,对抗体系化的现代军事机器,除了增加伤亡外,几乎不可能达成任何战略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控制早已形成事实,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这里就处于以色列的实际管辖之下,国际社会虽不承认其主权,但也无力改变现状。 此次行动不过是以色列进一步巩固控制权的手段,而朱拉尼的抵抗更像是一场象征性的抗争,注定难以撼动既成事实。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叙利亚北部有土耳其支持的武装势力,东部是库尔德人的自治区域,南部又面临以色列的直接施压,各方势力在此交织博弈,使得叙利亚的主权完整始终面临挑战。 朱拉尼的放弃,与其说是个人决策,不如说是叙利亚乱局中各方力量角力的缩影。 以色列通过这次行动再次向周边展示了其“以实力求安全”的逻辑,而叙利亚则不得不继续在大国博弈和内部族群矛盾中寻找生存空间。 这种格局下,任何局部的抵抗都难以改变整体的失衡,朱拉尼的选择,或许是在认清现实后的无奈止损,却也折射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源——强权主导下的地缘分割与利益交换,始终凌驾于弱小国家的主权之上。

0 阅读:0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