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师长被俘,面对审问,他却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能否帮我给党中央发

小史论过去 2025-07-21 20:54:50

1949年,国军师长被俘,面对审问,他却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能否帮我给党中央发一个电报?电报内容就八个字!",随后,三野前委接到中央军委的紧急电报:"速送黎强同志赴北平。" 黎强,原名李碧光,1915年出生在四川安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父母为人厚道,常把田地低价租给乡邻,村里人都很敬重他们。黎强小时候就聪明伶俐,脑子转得快,特别爱读书。他的几个表兄思想进步,尤其是二表哥姚仲蜀,对他影响最大。姚仲蜀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1927年加入共产党,回到四川做地下工作。黎强小时候常帮表哥干些跑腿的事,比如站岗放哨,虽然年纪小,不太懂革命是怎么回事,但表哥常给他讲一些进步思想,还说“革命得靠文化来引导”。这句话黎强记了一辈子,成了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上学后,黎强读书特别用功,从四书五经到西方哲学,他都读得津津有味。到了成都师范学校,他接触到《共产党宣言》,思想彻底被点燃。1935年,他在进步教师车耀先的引导下,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组织学生宣传抗日。那时候,抗日战争刚爆发,他满腔热血,觉得自己得为国家做点什么。1938年,他辗转去了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又进了陕北公学高级研究班。延安的课程让他系统了解了革命理论和情报工作,组织上还给他起了个代号“黎强”,从此这个名字就跟了他一辈子。 1939年,黎强被派到重庆,开始了秘密任务。南方局的领导告诉他,要打入国民党特务机构中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中统是国民党的核心情报机关,查得严,稍有差错就可能暴露。黎强靠着老家的人脉,结识了四川省党部组训处的科长周壁成。凭着机灵的头脑和过人的交际能力,他在酒桌上跟周壁成混熟了,硬是通过关系考进了国民党中央军校第7期政治研究班。在学校里,他跟中统的学员打得火热,喝酒聊天,称兄道弟,很快就混成了“自己人”。1939年10月24日,他在组织的安排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单线联系的情报工作。 在国民党内部,黎强一步步往上爬,靠的是脑子和胆量。他先被分配到川军第56军164师984团政训室,干了个中尉干事。别看职位不高,他却用各种办法传递情报,比如把情报藏在掏空的烟卷里,或者塞进煮熟的鸡蛋壳。1943年,他得到一个机会,进入了中统四川调统室的训练班。在训练班里,他故意表现得特别“忠诚”,还利用中统和军统的内部矛盾,举报了军统的卧底,赢得了班主任的信任。毕业后,他被任命为成都实验区区长助理,终于正式进入了中统。 进了中统后,黎强明白,想站得更高,就得不断立功。他抓住了一次机会,1943年,中统一份关于侦查中国青年党的电报在成都泄露,惹得蒋介石大怒,限期破案。黎强靠着自己的人脉和推理能力,查出泄密者是曾庆高,帮中统化解了危机。这件事让他在组织里名声大噪,成了“忠诚可靠、精明能干”的代表,职位也水涨船高,先是当了视察员,后来被调到全省最高特务联合机关省特会,担任一组主任干事。他还跟中统第三科的科长叶申之混成了朋友,第三科掌管着最机密的情报,包括我党叛徒的资料。黎强通过喝酒套话,成功挖出了叛徒陈景文和冯一飞等人的名字,帮组织避开了重大损失。 1946年,黎强的老上级周俊烈被捕,他愣是面不改色,在国民党长官面前装模作样审问,然后暗中利用职务之便,把周俊烈救出,送离了成都。1947年,国民党开始大肆抓捕中共和进步人士,黎强拿到抓捕名单后,灵机一动,建议上级只抓一半人,理由是抓太多会引起社会动荡。他把名单悄悄传给组织,让很多同志及时转移,躲过了一劫。到了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黎强被任命为国民党45军312师副师长。他故意让部队忙着修工事,不搞军事训练,弄得部队战斗力一塌糊涂。战役一打响,312师几乎没怎么抵抗就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解放军俘虏。 被俘后,黎强被带到审讯室,面对解放军的盘问,他不慌不忙,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给党中央发一封电报,内容是“我党有无黎强同志”。这八个字让审讯的解放军摸不着头脑,但他们还是照办了。两天后,中央军委回电:速送黎强同志赴北平。这下真相大白,黎强原来是我党的红色特工。原来,他在延安的老同学钱申夫认出了他,帮他把电报报了上去。黎强的身份暴露后,解放军立刻安排人护送他去北平。 到了北平,黎强向组织汇报了这些年的潜伏工作。从1943年到1949年,他利用中统的职位,传递了无数关键情报,保护了大量地下党员。他在酒桌上套出的叛徒名单,救下的同志,化解的危机,每一件事都让国民党毫无察觉。解放后,他被派到二野,参与解放四川的工作。他凭着多年的情报经验,协助破获了不少反革命案件,帮着清剿了西南地区的土匪。后来,他转到地方工作,干起了行政事务,参与新中国的建设。1999年,黎强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他的墓碑上只有“黎强”两个字,简简单单,却承载了一段传奇。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