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期我国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我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超级水电工程即将迎来启动阶段。 这件事情对于我国来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是对于我们的邻国印度来说,他们却认为这是我国的一种挑衅,觉得我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对付自己。 有的印度媒体更是愤怒的表示“印度将会以牙还牙”! 先来说一下这项超级水电工程, 1.2 万亿的投资,规划里要连串建起 5 座梯级电站。 单看装机容量就够惊人 ——6000 万到 7000 万千瓦的规模,差不多能顶得上三个三峡水电站。 每年发的电更是吓人,3000 亿千瓦时的量,足够 3 亿人用一整年都绰绰有余。 当前中国东部沿海用电缺口持续存在,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常面临供电压力,这座大坝发的电可通过特高压电网直送东部,相当于建起一条 “绿色能源通道”。 更重要的是,水电作为清洁能源,每发一度电就能减少近 700 克二氧化碳排放,对实现 “双碳” 目标意义重大。 此外,大坝的防洪调蓄功能能有效缓解下游西藏、云南地区的汛期洪涝风险,守护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 消息传到印度后,却引发当地媒体的强烈反应,多家印媒接连发文指责,称中国修坝是 “战略挑衅”,甚至猜测中国想通过控制水量 “拿捏下游”。 很快,“以牙还牙” 的说法开始在印度舆论场蔓延,有媒体呼吁印度加速基建,尤其要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密集修建水电站,以此 “回应中国行动”。 但从地理规律看,这种 “反制” 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 雅鲁藏布江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进入印度后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流方向由高到低是自然规律,绝非人力可以逆转。 上游修建大坝最多只能调节下游的水量节奏 —— 汛期拦蓄洪水防灾害,枯水期释放库容保灌溉,绝不会改变 “上游来水决定下游水量” 的基本事实。 就像山区河流的上游水库,无论下游怎么筑坝,都影响不了源头的来水总量,印度计划在下游修坝 “反制上游”,本质上违背了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 从水文数据看,印度的担忧更显多余,雅鲁藏布江全流域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仅占两成,下游水量主要来自印度本土支流和季风降水,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占比不足一成。 中国水利部门早已测算,大坝建成后对下游总水量的影响不足 5%,且会严格预留生态流量,保障下游农业灌溉和生态需求。 这种开发模式并非特例,中国在澜沧江流域开发中,常年向湄公河下游国家共享水文数据,汛期主动调洪减灾,这种负责任的做法在国际河流开发中早有共识。 印度所谓的 “以牙还牙搞水电”,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诸多难题。 印度东北部虽水资源丰富,但水电开发长期滞后。已规划的多个项目中,要么因地质复杂导致施工延期,要么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停滞。 几年前启动的一个中型水电站,原计划三年完工,如今五年过去仍未投产,仅大坝防渗工程就返工三次。 更关键的是技术差距,中国水电设备制造、大坝建设等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白鹤滩水电站 100 万千瓦水轮机组等 “大国重器” 更是印度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印度媒体喊着 “加倍努力”,但基建效率和技术储备的短板,让这种口号难以落地。 长期以来,印度将南亚视为 “势力范围”,对中国在区域内的发展项目格外敏感。 雅鲁藏布江大坝的规模和影响力,让印度觉得 “区域主导地位受挑战”,于是借 “水资源安全” 话题渲染紧张。 但这种将民生工程政治化的做法,反而可能耽误自身发展。 印度东北部交通闭塞,许多村庄至今不通硬化路,农产品运不出、游客进不来,当地民众早就盼着改善基建。 若能把 “对抗” 的精力用在修路、建水厂等民生工程上,远比喊口号更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跨境河流开发中始终坚守原则,国际社会公认,沿岸国家有权合理利用水资源,但需兼顾下游利益。 中国每年向印度提供雅鲁藏布江汛期水文数据,帮助其做好防洪准备。 此次大坝规划中,生态保护、下游用水保障等条款更是重点内容。 中国修坝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开发清洁能源、保障防洪安全,而非针对任何国家。 印度若能跳出 “对抗思维”,会发现双方在水资源领域有更多合作空间。 比如联合开展流域生态保护,共同开发跨境旅游线路,甚至探索水电联网互补等。 雅鲁藏布江 —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是命运共同体,洪水、干旱等灾害从不论国界,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如今,雅鲁藏布江大坝的启动已进入倒计时,这项工程承载着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期待,也彰显着负责任大国的开发理念。 印度与其纠结于 “以牙还牙” 的口号,不如聚焦自身发展短板,把精力放在改善民生、提升基建水平上。 毕竟,河流的价值在于滋养两岸,而非成为对抗的工具。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民众过上好日子,这需要实打实的行动,而非空洞的口号。
刚从美国传来三条劲爆消息,着实让人惊掉下巴!第一条,美国共和党竟要逮捕奥
【38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