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嘴欠的后果!北京,一女子在朋友圈发泄:“在办公室抽烟的人是傻*么?怎么还不去 死……实名制诅 咒你全家”。万万没想到,公司不但扣发她30%的绩效工资,还把她开除了,女子大怒,一纸诉状把公司告上法庭,索赔139881.61元,案子经过2审,法院最后的判决,让人出乎意料。 这位女子姓徐,是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平时最看不惯同事在办公室抽烟。 有个男同事总把办公室当自家客厅,烟瘾上来就旁若无人地点烟,徐女士起初还顾及同事情面,委婉提醒对方去楼道抽,可对方根本不当回事。 几次下来,徐女士实在忍无可忍,就在朋友圈发了那段火气十足的话,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写给那个抽烟的同事看的。 让徐女士没想到的是,抽烟的同事没受任何影响,自己反倒先收到了公司的处罚通知。 公司说她违反了员工手册里的“丙类过失”,辱骂同事损害他人身心健康,不仅扣了30%绩效,还直接解除了劳动合同。 徐女士觉得冤得慌:明明是对方先破坏办公室环境,自己只是发朋友圈泄愤,怎么就成了过错方? 她先申请劳动仲裁,结果仲裁委不支持她的索赔请求。 不服气的徐女士又告到法院,理由很充分:办公室抽烟本身就违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自己作为劳动者,有权批评这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而且朋友圈没指名道姓,算不上辱骂特定同事。她觉得公司不罚吸烟者反而罚自己,完全是本末倒置。 可法院审理后,看法却不一样。法院首先认定公司的员工手册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内容合法有效,其中明确把“辱骂同事”列为可立即解雇的情形。 徐女士发的朋友圈里,“傻*”“去死”“诅咒全家”这些词,明显超出了正常批评的范围,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和恶意,就算没点名,结合办公室的实际情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定对象,已经构成了辱骂。 至于徐女士提到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法院也认可办公室抽烟确实不对,但强调维权必须用合法方式。 比如可以向公司管理部门投诉,或者向监管部门举报,而不是在朋友圈用辱骂的方式发泄。 就像法官说的,对方有错不代表自己就能用错的方式去对抗,两种错误不能互相抵消。 二审法院也维持了一审判决,理由很简单:员工手册合法有效,徐女士的言论确实违反了规定,而且她所谓“只是谴责吸烟行为”的说法站不住脚,那些激烈的措辞显然超出了合理劝阻的范围。 最终,徐女士的索赔请求被全部驳回。 其实类似的案例不少:有人因为朋友圈骂领导被降职,有人深夜发圈攻击同事被开除,法院处理这类案子的思路都差不多。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朋友圈也不是私人情绪的绝对安全区。尤其是在职场语境下,发圈时的措辞和内容一旦涉及同事或公司,就可能触及规章制度的红线。 说到底,徐女士的遭遇给所有人提了个醒:遇到职场矛盾,哪怕占理,也得选对解决方式。当面沟通、向管理方反映、依法举报,都是比在朋友圈骂街更有效的办法。 毕竟解气重要,保住工作和权益更重要。
上海,48岁男子在家里和母亲一起吃饭,吃着吃着,人突然倒地,挣扎几下很快就不行了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