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封常清的尸体,高仙芝哭道:“封二,从卑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了安西节度使。如今你我共赴黄泉,难道也是天意吗”?安西军两任节度使,尽为唐玄宗所杀,安禄山叛军再无人可挡……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正月,潼关城头的积雪还未化尽,一百名陌刀手已将高仙芝团团围住,监军边令诚阴鸷的面容在寒风中显得格外狰狞,他脚下草席上躺着封常清尚未僵硬的尸体。 高仙芝望着这位追随自己二十年的老部下,喉头突然哽住,当年在西域戈壁,正是他亲手将那个瘸腿书生从行伍中提拔起来,如今却要眼睁睁看着他先走一步。 他突然仰天大笑,笑声里带着七分悲凉三分讥诮,他太清楚这场冤狱的真相:三个月前在陕郡撤退时,边令诚索贿不成埋下的祸根,如今借着玄宗皇帝的猜忌发作成了催命符。 潼关城内的安西老兵们攥紧了陌刀,这些跟着主帅万里勤王的西域劲旅怎么也想不通,他们翻越葱岭征服小勃律时皇帝亲赐锦袍,怛罗斯血战大食虽败犹荣时朝廷多加慰勉,为何今日死守潼关反倒成了死罪? 当高仙芝最后质问三军"我若实扣军粮,尔等可呼冤"时,数千铁甲同时顿戟怒吼的声浪震落了檐上冰凌,却震不醒千里之外华清宫里醉生梦死的唐玄宗。 然而,就在陌刀斩落的瞬间,西域最后一支能压制吐蕃的精锐边军,心也随着主帅的头颅一起坠入了深渊。 而这场悲剧的伏笔早在八年前就已埋下,天宝六载远征小勃律时,高仙芝率万人翻越帕米尔高原,创下"冰川夜渡"的军事奇迹。 当时监军的边令诚畏敌如虎,是封常清带着先锋死士攀上悬崖,用钩索为大军开辟通路。 捷报传到长安,边令诚却将战功尽数揽入怀中,只字不提封常清血染征袍的壮举。 当高仙芝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时,他不会想到这个阉人日后竟能要了自己性命。 更讽刺的是,正是这场远征让玄宗见识到边将的可怕实力,他带着孤军深入敌境千里,若生异心随时可以裂土称王,这个念头像毒蛇般啃噬着晚年玄宗的神经。 安史之乱爆发后,抽调边军平叛本是无奈之举,封常清在洛阳临时招募的市井之徒,面对安禄山豢养十余年的范阳精骑,败退本是意料中事。 退守潼关时两位名将烧毁太原仓的决断,实为坚壁清野的上策,可惜此时的玄宗早已不是开元年间那个从谏如流的明君,他既恐惧安禄山的铁骑,更忌惮高仙芝麾下那支能征惯战的安西军。 当边令诚密奏"仙芝弃地数百里"时,老皇帝在惊慌中看到了借题发挥的机会,与其留着功高震主的边将,不如借叛军之手消耗他们的实力。 处决令传到潼关那天,恰好是香积寺大战前夜,没人注意到被鲜血浸透的雪地里,有几封来自西域的求援信正在燃烧,那是留守安西的郭昕送来的急报,吐蕃人正趁虚而入蚕食大唐西疆。 历史在此刻显露出最残酷的玩笑:当玄宗用陌刀斩断帝国最锋利的剑刃时,他以为是在维护皇权,殊不知正是这一刀葬送了盛唐的国运。 后来接替高仙芝的哥舒翰被迫出关迎敌,二十万大军在灵宝原野化作血泥,长安城门最终为安禄山而开。 后世总说安史之乱是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却少有人提那个雪夜潼关的细节,当高仙芝的头颅滚落时,西域数万唐军突然集体转向西方跪拜,这些铁血汉子不是在跪别主帅,而是在向中原告别。 此后三十年,留守安西的白发兵们至死守着大唐旗号,却再没等来东归的诏书。 倒是那个诬陷忠良的边令诚,在长安陷落时第一个打开城门迎接叛军,用行动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国贼。 信息来源:《旧唐书·卷一百四·列传第五十四》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六十》 澎湃新闻《一战成神,一战成魔》
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
粉樱萌娃
2025-07-21 23:22: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