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过:研究核武器,只用“三钱”的力就够了。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研究核武器,只用三‘钱’的力就够了。”这句话传开后,一半是调侃,一半却是真实的重量。 三位都姓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几乎撑起了新中国从“两弹一星”到力学基础研究的一整片天空。 他们的科研成就众所周知,可若真追根溯源,最令人惊叹的,反而是三人背后那条千年不断的文化血脉,以及一个家族代代流传下来的教子之道。 这三位科学家出生时间只差两年,从1911年到1913年,正是晚清风雨飘摇、民国初起的动荡时世。 几乎同时,他们各自在学业上一路登高,却没有一个人在国外扎根留恋。 无论是掌握核裂变技术的钱三强,还是站在美国航天最前沿的钱学森,又或是在加拿大完成博士的钱伟长,他们都选择了回国,而且是义无反顾。 这不是偶然,更不是一时的激情。 从家族背景来看,三人虽属不同家庭,但都出自浙江钱氏,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人。 要说血缘,三十多世早已不亲,但若谈家风,那条线是贯通的。 追溯至公元九世纪的钱镠,这位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开国之主,本身就是个矛盾体:打得了仗,守得住江山,也能搞经济、办教育。 他在位时没打过一场无谓的仗,反而频频对民生动手,劝农桑、兴商贸,留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间口碑。 可更让人记住的,是他一句话传了一千多年:“爱子莫如教子。”不是富养,不是铺路,而是教子读书、学理、知节。 这句话后来被刻进了家族规矩。 不只是挂在墙上装点门面,而是实打实地落实到家教里。 从南宋到明清,钱家始终在士商之间游走有度。到了清末,家族里依旧能人辈出,文人、商贾、学者层出不穷。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文史通才,曾任北洋政府教育官员,主张克勤克俭、慎独自守。别人做官讲排场,他家里却是简朴至极,一桌饭没有三菜,书倒是越堆越高。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一边支持白话文改革,一边反对封建礼教,把孩子送到现代学校不眨眼。 钱伟长的家境虽不如前两位显赫,却也自小耳濡目染“读书为国”的理念,学问要做在骨子里。 也正因如此,这三人面对留洋的优渥条件时,才没有太多犹豫。 钱学森在美国时,是加州理工的王牌人物,师从空气动力学泰斗冯·卡门,参与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核心项目,被视为军事资产。 美国人怕他走,不许他回国,竟然用“国家安全”为由把他软禁五年。 他没有屈服,每天就画图、写研究笔记,一写就是几千页。 直到1955年被周恩来亲自交涉,用朝鲜战俘交换,他才踏上回国的路。一到祖国,飞机还没降落,他就开始盘算:中国的火箭怎么搞?导弹从哪里起步?干的不是热血,是工程图,是坐标系,是一砖一瓦地把整个航天体系搭了起来。 钱三强回国更早些。他在巴黎大学跟着约里奥·居里研究核裂变,曾和国际上最早观察到“人工核裂变”的小组一起工作。战争爆发,他本可转去美国继续科研,却在1946年返回国内,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核物理专家。他和妻子何泽慧一道,住简陋平房,守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几十年。为了原子弹成功,中国人从零起步,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归零再来。他说得很淡:“我们不是为赶时髦,是为生存。” 钱伟长更像那个默默在后台铺路的人。他年轻时在清华读中文,国破家亡后毅然转入理工科,自学力学、数学,后来赴多伦多深造,回国后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他擅长的是基础力学建模,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一个国家工程底盘的学问。他长期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在实验楼一住几十年,夜里仍给学生改作业,白天带他们下车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没有光环,也没有掌声,只有深深的踏实。 这三人的选择,不是时代使然,而是血脉中自带的一种“自觉”。他们不张扬、不空谈,把爱国当作一种日常。不是今天做个报告、明天发个声明,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钻冷门问题。更难得的是,他们在科研之外都特别低调,不争功、不邀宠。钱学森曾婉拒多次出访,理由是“事情没做完”;钱三强直到去世,都没讲过自己是“两弹元勋”;钱伟长更不爱讲话,见了学生只谈力学方程。这些人不是没有名利心,而是把国家排在了个人前面。 更令人称奇的是,钱氏家族并不止三位科学家出挑。往前有钱穆,靠抄书稿起家,终成史学泰斗;有钱钟书,西学东读,写出《围城》;也有钱壮飞、钱其琛、钱正英这些在政界、情报界、水利工程一线发光发热的后人。这一门人马,跨越文理、政商、学术多个领域,但都没偏出那条“做事认真、做人有义”的老路。这种内在一致性,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自觉,不是只传血脉,而是传观念。
1949年,毛主席做出批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绝不许提及中国共产党“写进碑文?不
【93评论】【2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