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个年仅13岁的中国小孩加入了日军,用日本名字说日语,成为了小汉奸。没想到在抗战结束后,他竟然摇身一变,成了了不起的抗日大英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的深圳,天空被硝烟染成了灰色。日军铁蹄踏过,枪声和哭喊声撕碎了这座城市的宁静。 十岁的陈敏学躲在坍塌的旅店废墟后,眼睁睁看着舅舅被日本兵打断肋骨,只因为舅舅拒绝向侵略者鞠躬。 弟弟妹妹在逃难路上饿死,母亲的眼泪浸透了破旧的衣襟。仇恨的种子,在这个孩子的心里扎了根。 日本人为了彻底奴化中国孩子,端着刺刀逼他们学日语。陈敏学咬着牙背单词,夜里却把课本撕得粉碎。 他恨日本人,可他更清楚,想要活下去,想要报仇,必须先学会敌人的语言。 两年后,这个十二岁的少年竟说得一口流利的日语,连日本军官都夸他“比东京人还标准”。 1943年,当东江纵队游击队的叔叔找到他时,陈敏学攥紧拳头说:“我要当你们的耳朵和眼睛。” 于是,“铃木三郎”诞生了,这个穿着日本军装的少年翻译,白天弯腰哈腰地喊着“天皇万岁”,晚上却偷偷把日军巡逻路线写在油纸上,塞进茶叶罐夹层。 卖菜的老伯挑着担子经过,罐子里的情报就悄无声息送到了游击队手里。 最惊险的一次,他故意用日语大喊“前面有地雷”,把一整队日军引进了游击队的伏击圈。 枪声响起时,陈敏学蹲在战壕里,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那是他第一次笑着流泪。 危险总在暗处窥伺,一次,游击队员李榕中弹受伤,陈敏学竟把他藏进了日军司令部的厕所。 日本少佐带人搜查时,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突然夺过李榕的刀,狠狠砍向自己肩膀。鲜血喷溅在墙上,军医后来发现,伤口离颈动脉只差两厘米。 “小翻译”疼得发抖,却死死咬住嘴唇没喊一声疼。日本军官拍拍他的头:“好样的,铃木君!” 可他们不知道,这个“忠心的翻译”每夜都在用血写情报。 1945年8月,香港九龙码头的日军投降仪式上,突然有人指着陈敏学大喊:“这不是鬼子司令部的汉奸吗?”愤怒的人群推搡着他,少年沉默得像块石头。 直到游击队长甩出一叠染血的情报:“没有他,我们早死光了!”纸页上还粘着弹孔和血迹,那是陈敏学三次险些丧命的证据。 战争结束了,伤痕却伴随一生。文革时期,有人把“伪军翻译”的牌子挂在他脖子上游街。 当年被他救过的乡亲朝他吐口水,骂他“汉奸”。陈敏学没辩解,只是深夜摸着肩上的疤发呆。 直到1988年,东江纵队的老战友们集体作证,他才终于戴上那枚迟来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晚年的陈敏学总爱去深圳的中小学讲故事,孩子们问他怕不怕死,老人笑了:“怕啊,可我更怕当亡国奴。” 这个曾经的“小汉奸”,墓碑上没有刻“铃木三郎”,只有五个字,中国陈敏学。 信息来源: 深圳特区报《东纵老兵陈敏学走了》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后,11名日军逃到了辽宁太平房火车站躲避,没想到的是
【3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