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让所有贪贪汗颜的照片,作为当时最高领袖的毛主席,穿着脏兮兮的棉衣,从来不搞特殊,更不会贪图享乐,艰苦朴素保持了一辈子,这就是他真实的生活状态,作为国家领袖,他本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却选择和老百姓一样过着简朴的日子。 这张照片,是毛主席身穿灰色棉衣的影像,那件棉衣袖口已经发亮,布料上散布着密密麻麻的补丁,颜色早已褪去,这是他一生朴素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这样一件衣服,和这份选择,仍然震撼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身为最高领导人,完全可以住进华丽的宫殿,享用精致的饮食,穿戴光鲜的服饰,可他在中南海选择的是一处普通的院落。 房间里没有任何奢华装饰,只有书桌、办公椅和满墙的书籍,每天处理完政务,他坐在旧沙发上,身穿那件穿了十几年的棉衣,工作人员曾多次提出为他更换新衣,他总是婉拒。 那件灰色中山装从建国初期一直穿到七十年代,补丁一层压一层,袖口磨破了就补,领子换了又换,最终留下了七十多个补丁的痕迹。 他的睡衣也一样朴素,1950年用白布做的一件单衣,穿了二十多年,上面密布着针脚,补了六十多个地方,实在无法再补后,他才答应重新做一件,但布料仍要求最普通的。 他的管理员回忆,那件衣服和他本人一样,简洁、坚实、一尘不染,它见证了毛主席的节俭,也见证了那个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生活的选择。 节俭不仅体现在衣物上,更渗透到主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主动要求减少肉类摄入。红烧肉是他喜欢的菜式,可那几年他几乎不再吃,饭桌上常常只有咸菜和粗粮。 他曾因为看到工作人员倒掉饭菜而严厉批评,并要求食堂制定节约规定,自那以后,所有吃剩的饭菜都要合理处理,不能浪费一粒粮食。 他的稿费是唯一属于个人的收入,可这笔钱他从未为自己置办财物,大部分用于资助烈属、孤儿、灾民,以及用于印刷马列书籍。 毛主席对子女的要求同样严格,他们不许坐父亲的专车,不许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女儿李敏结婚,他送的礼物是一套自己的著作选集,没有金银首饰,也没有高档家具。 江青曾提出为李讷买一件新衣服,也被他拒绝,他说国家还有很多孩子没衣服穿,我们不能例外,这不是一句口头话,而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在延安时期,这种朴素的生活早已成为常态,他和其他干部一样住在窑洞里,铺的是土炕,吃的是小米粥,穿的是打补丁的粗布衣。 1940年,边区政府想给他配一匹马,他坚持不要,说马应该留给伤员,他一直步行,直到实在需要外出,才同意骑一头毛驴。 他在杨家岭开荒种地,亲手种下蔬菜,收成后总是先送给警卫员和附近的老百姓,他从心底里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劳动人民。 战争年代物资极度短缺,红军部队更是如此,1936年红二方面军缴获了一批棉衣,数量有限,所有干部一致决定优先分给伤员和一线战士,干部们穿着单衣挨冻也不发一声怨言。 这种不成文的规定,在每一场战斗、每一次物资调配中都自觉执行,没有谁规定必须这样,但所有人都愿意这么做。 毛主席一直认为,领导干部应该带头不搞特殊化,1959年冬天,工作人员看到他穿的棉衣袖口又破了,便想送去一件新的,他没有接受,他知道一旦开了这个头,风气就可能松懈,他始终坚持,今天要衣服,明天就可能要其他特权,时间一久,制度就难以维系。 1976年毛主席去世时,工作人员清点遗物,发现除了大批书籍,几乎没有任何贵重物品,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被保存下来,成为那个时代最珍贵的见证,那是一种信仰的选择,也是对权力最克制的表达。 一张照片,定格的是一位国家领袖的生活状态,也是一段民族历史的精神符号,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没有将自己与群众隔开,而是始终站在人民之中,他所坚持的朴素,并非因条件所限,而是出于信念,这种信念是我们今天依然要传承的力量。
【毛主席因何伟大?】昨晚,一位年轻的同志在聊天时忽然问我:“毛主席到底哪里伟大?
【26评论】【10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