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家称,即使普京消失也无法阻止俄罗斯的扩张主义 德国军事历史学家科奈普的

霜月照寒林 2025-07-22 10:56:21

德国历史学家称,即使普京消失也无法阻止俄罗斯的扩张主义 德国军事历史学家科奈普的观点其实戳中了俄罗斯经济与政治的深层逻辑。要理解为什么战争对克里姆林宫有利,不妨从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历史传统和现实困境三个维度来拆解。 就先拿俄罗斯的经济基因来说。这个国家从沙俄时代起就有“战争经济”的老毛病,19世纪靠领土扩张掠夺资源,20世纪苏联时期更把计划经济玩成了“战时模式”。 到了普京时代,虽然市场经济挂了牌,但骨子里还是改不了对能源出口的依赖——石油天然气占财政收入的30%以上,这种结构就像吸毒成瘾,和平时期国际油价一波动,经济立刻犯低血糖。 比如2020年油价暴跌时,俄罗斯GDP直接缩水3%,卢布汇率跳水堪比蹦极。 而战争状态下就不一样了,政府可以名正言顺地把经济绑上战车,军工企业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2024年俄罗斯军费占GDP的6.7%,接近苏联冷战时期的水平。 这些钱砸下去,机械制造业直接暴涨20%,连无人机生产线都从手工作坊升级成了自动化工厂。 俄罗斯政府还深谙“危机凝聚人心”的道理,从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到2022年乌克兰战争,每次对外冲突都能让国内反对声音瞬间熄火。 就像苏联时期用“帝国主义包围”的叙事团结民众,现在俄罗斯也把北约东扩包装成“生存威胁”,老百姓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很容易把对生活的不满转化为对“外部敌人”的愤怒。 不仅如此,战争还给了政府收紧社会管控的借口,2024年俄罗斯通过法律,把批评军队定为刑事犯罪,媒体要么闭嘴要么被封,连独立记者都得躲到哈萨克斯坦发稿。 这种高压环境下,反对派根本翻不起浪花,克里姆林宫的权力反而更稳固了。 历史传统也是个绕不开的坎。沙俄时代的“泛斯拉夫主义”和苏联时期的“输出革命”,本质上都是扩张主义的变种。 俄罗斯人骨子里有一种“欧亚帝国”情结,觉得自己天生该当老大。这种心态在精英阶层尤其明显,看看他们对乌克兰的态度就知道了——明明是侵略,却美其名曰“去纳粹化”,还搬出历史教科书证明乌克兰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思维定式,让俄罗斯很难接受“和平崛起”的选项,总觉得只有不断扩张才能证明自己的强大。 就像苏联在冷战时期,哪怕经济快撑不住了,也要在全球各地搞代理人战争,为的就是维持超级大国的面子。 不过,战争这剂兴奋剂也有副作用。2024年俄罗斯通胀率飙升到9.5%,老百姓的面包价格一年涨了40%,政府虽然靠冻结物价勉强按住了火苗,但民间怨言已经开始冒头。 还有国际制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俄罗斯通过“影子船队”和本币结算暂时缓解了压力,但2024年欧盟第18轮制裁还是让其石油出口成本增加了20%。 这些问题在战争时期还能靠“爱国情怀”掩盖,一旦和平降临,立刻就会变成经济崩溃的导火索。 所以科奈普说的没错,俄罗斯的扩张主义本质上是体制的慢性病,普京个人只是这个体制的执行人。 就算他明天消失,只要经济结构还是“石油上瘾”,社会控制依赖“外部威胁”,历史记忆刻着“帝国基因”,俄罗斯就很难不再战争。

0 阅读:5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4
2025-07-22 13:20

强者为尊败者为寇!其他都是空谈。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