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夏天,大生源油厂炊事员毛善庆创造了历史记录:出饭率达到了惊人的四斤一两

炎左吖吖 2025-07-22 14:13:08

1954年夏天,大生源油厂炊事员毛善庆创造了历史记录:出饭率达到了惊人的四斤一两!也就是说用两斤生米,可以煮出四斤多米饭,一下子轰动了全国,成为当时的新闻人物。 两斤的生米下锅,四斤一两熟饭出锅,这话谁听到了都不信,但这事还就是真正发生的。 1954年,大生源油厂食堂里,炊事员毛善庆用两斤生米煮出四斤一两饭! 这消息,瞬间炸开了锅! 要知道这锅“四斤一两”的米饭,那可是在1954年,当时的新中国工业建设十分火热与艰难。 大生源油厂作为重要的地方企业,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 厂里两百多名工人,每天在车间挥汗如雨,体力消耗巨大。 然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粮食供应是头等大事,也是头等难事。 国家实行粮食定量供应,每人每天的口粮都有严格标准。 在油厂食堂,每人每天八两米的定量,要让这些重体力劳动者吃饱、吃好,有力气干活,成了炊事班班长毛善庆。 从小经历过饥荒的他,深知“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看着工友们打完饭后,有时还半开玩笑地说“毛师傅,这饭要是能再涨点分量就好了”,毛善庆心里像针扎一样难受。 他得想办法,让有限的米,多出点饭! 这个朴素的愿望,成了他日夜琢磨的头等大事。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亘古难题。 让米粒凭空多长出来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煮”上下功夫。 毛善庆开始了他不为人知的“厨房实验”。 下班后,他常常一个人留在厨房里,点起小灶,用自己的口粮做试验。 他尝试不同的米,新米、陈米、籼米、粳米。 尝试不同的水量,尝试不同的火候,尝试不同的浸泡时间。 失败是家常便饭。 每次失败,他都仔细记录下密密麻麻写满了一个小本子。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总结,毛善庆渐渐摸到了门道。 他发现,要让米粒充分吸水膨胀,急不得,必须“慢”。 他总结出一套“慢火蒸煮法”,文火慢煨的过程长达近一个小时,米粒在温柔的蒸汽包裹下,一点点吸饱水分,缓慢膨胀,变得饱满、透亮、富有弹性。 当锅盖掀开的瞬间,是粒粒分明、晶莹剔透、香气扑鼻的米饭! 第一次成功时,他用两斤米煮出了三斤八两饭,比平时多出了近一斤! 这小小的成功让他和老李欣喜若狂,也给了他更大的信心。 1954年夏天,厂里生产任务加重,粮食供应更显紧张。 厂长召集炊事班开会,传达上级节约粮食的号召。 毛善庆觉得时机成熟了,他掏出那个小本子,向厂长汇报了自己的试验成果,并立下“军令状”。 消息传开,全厂轰动。 试验那天,小小的食堂后厨挤满了人,工人们、厂领导、甚至其他车间的师傅都跑来看热闹。 灶台前,毛善庆开始了操作。 他特意选用了最普通的中熟米,当众称出两斤。 漫长的等待后,当锅盖掀开,那锅米饭呈现在众人眼前时,惊叹声瞬间爆发! 沥干、上秤,四斤一两! 这个数字如同一声惊雷,点燃了现场! “毛善庆煮出四斤一两饭”的消息,先是厂里的小黑板报报道,接着是天津的报纸记者扛着相机来了。 在那个粮食关乎国计民生的年代,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厨房创新,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全国各地的工厂、机关、学校食堂的炊事员们,纷纷写信或亲自跑到天津“取经”。 毛善庆毫无保留,把自己摸索出的“慢火蒸煮法”详细整理出来,从选米、淘米、浸泡、加水比例、火候控制到搅拌技巧,写成通俗易懂的《煮饭经验十二条》。 一时间,“毛善庆煮饭法”风靡全国,许多食堂的出饭率因此提高了20%以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和名声,毛善庆没有迷失。 1954年底,他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1960年,更被授予“国家一级炊事员”的荣誉称号,这是国家对一位普通炊事员技艺和贡献的最高认可。 毛善庆的故事,是新中国建设初期千万普通劳动者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缩影。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颗为工友着想的心和一双勤劳智慧的手,将“煮饭”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 那锅“四斤一两”米饭,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为国家建设添了一把柴,加了一把米。 主要信源:(上观——煮米饭,只加水是“外行”!水里多加2样,米饭又香又软,粒粒分明!)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