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在妻子不在家时,亲自服用了4克剧毒的曼陀罗花,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他的实验成果最终造福了无数患者! 1970年夏天,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出了件怪事。 麻醉医生王延涛,趁着媳妇不在家,把自个儿当实验品,灌下去四克要人命的曼陀罗花。 外人眼里,这大夫准是疯了。 可谁也没想到,他这一搏,倒真给无数疼得死去活来的病人闯出条活路。 王延涛老家在江苏沭阳,打小就认准了学医救人这条路。 1958年从南京医学院毕业,带着一身新学的麻醉本事,一脚踏进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那时候,能搞麻醉的大夫凤毛麟角,他手里那些新技术,像啥硬膜外阻滞、静脉复合麻醉,在医院外科可成了香饽饽。 外科手术有了好麻醉保驾,名声很快在苏北一带打响了。 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的乱局搅得全国不安生。 中苏关系闹僵了,原本指着苏联来的麻醉药一下断了货。 医院库存眼看要见底,手术台上缺了麻药,病人硬生生挨刀子的惨叫声,成了王延涛心里拔不掉的刺。 不能干看着病人受罪!总得想出法子来。 王延涛把铺盖卷都搬进了资料室,在发黄的中医旧书堆里翻找古人智慧。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佗那本失传已久的《青囊经》里提到的“麻沸散”,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老祖宗做手术能让病人睡过去,秘密八成就在这儿! 他立马动手试验,老鼠、兔子、羊羔、看门狗都用上了。 结果却像竹篮打水一场空,麻倒动物的方子,搁人身上就是水土不服。 王延涛没泄气,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他知道,光拿动物试,怕是摸不到门道,关键一着棋还在人身上。 可这要命的实验,谁肯来?他一拍桌子:拿我试! 1970年6月的一个晚上,瞅着老婆孩子睡着了,王延涛在自家书房鼓捣出配好的药粉,一仰脖子灌下去。 头一回试,感觉像隔靴搔痒,麻劲儿不够。 他心一横,加大分量再来一遍,这回药劲上涌,人立刻像断了线,瘫倒昏迷。 等老婆下班回家推开门,只看到个大活人直挺挺躺在床上,吓得魂儿都快飞了。 家里是试不成了。 王延涛把“战场”挪到医院,精选了洋金花、当归、川芎这几味药,配出新的方子。 他把四克配好的麻药粉一口吞下,很快又没了知觉。 这一觉睡得那叫一个沉,九个小时后才迷迷瞪瞪睁开眼。 媳妇在旁边守成了泪人,他却咧着嘴笑了——苦苦寻觅的中药麻醉法,这回是真摸着门了! 医院领导点头支持,王延涛正式把新麻药用到手术病人身上。 一例接一例手术顺顺当当完成,铁板钉钉证明了中药麻醉管用、安全。 打那以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手术室里,再没了病人杀猪般的嚎叫。 “中药麻醉在徐州成了!”这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全国。 在那紧巴巴的年头,这技术好比旱地里下了场及时雨,成了无数开刀病人的救命稻草。 全国统计下来,靠中药麻醉顺利完成的手术有四万多台,救回的人命,数都数不过来。 后来啊,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外头的新麻药哗哗涌进来,中药麻醉慢慢功成身退。 可王延涛这个名字和那股子劲儿,像颗钉子,牢牢钉在了医学史的功劳簿上。 2023年1月17日,王延涛教授静静告别了人世。 人走了,奉献却没停下。 他早就立下遗嘱,把遗体捐给了医学院校,做那无言的“大体老师”。 在他身后一年多,2024年清明时节,一尊王延涛的半身铜像,在徐州医科大学的校园里稳稳立了起来。 阳光下,老花镜后那双眼睛,温和又坚定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医学生。 有人说,他这颗心,就像当年点起的那点儿中药麻醉的星星之火,烧亮了前路,给一代代后生们照着方向。 这份精神头,早化成了咱中国医生刻在骨头里的精气神。 信息来源: 王延涛生平事迹基础信息(徐州医科大学档案馆存档资料) 《新华日报》:报道“徐州医科大学举行王延涛教授铜像揭幕仪式” 《光明日报》:讣告及评价文章《“大体老师”王延涛——记一位以身试药的麻醉先驱》 江苏卫视专题纪录片《无言良师:王延涛》 徐州医科大学官方网站及附属医院院史资料汇编
1970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在妻子不在家时,亲自服用了4克剧毒的曼
文栋说明星
2025-07-22 14:18: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