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等美制激光炮?土耳其这一手,已经干净利落“打瞎”导弹了 比起花几十亿美元搞定一套能量外泄的高功率激光炮,土耳其干脆走了条更实用、更毒辣的路子:不是炸掉导弹,而是直接让它“瞎”。 这个月4号,土耳其国防巨头ASELSAN测试了一款新系统,名字不重要,叫YILDIRIM 100。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定向红外激光干扰器”,或者通俗点讲:激光对抗系统中的“眼刀”。 它不是那种要在几十公里外瞬间把导弹烧穿的高功率大杀器,也没把“电磁脉冲”当魔法来吹。它选了一条更讲逻辑的路径——专门瞄准红外制导导弹的“眼睛”下手,让对方失明、迷路、疯转,最终坠毁。简单、干脆、不废话。 而这套系统的测试结果——多枚红外导弹直接被“点瞎”——已经让土耳其防务圈集体亢奋。 这不是玩概念,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更不是在PPT上画一条上扬的激光曲线,而是真在军用平台上成功“亮剑”。 关键点不在“能不能打”,而是“能不能部署”。YILDIRIM 100对现有红外/紫外预警系统高度兼容,几乎所有能上天的飞机,无论是运输机、直升机还是未来的轻型战机,都能无缝装配。激光束发射装置做了双炮塔布置,360度环绕,不留死角,一架飞机等于自带护身“盲眼咒”。 比起美国那些封闭系统动不动要整套“家族”配合部署,土耳其这招显得轻装上阵、干净利索,尤其适合中小国空军拿去直接上手用。 更狠的,是它不算军贸敏感货。土耳其人早就明白一件事:光有技术没话语权,不如把技术打造成“政治中性”的出口拳头产品。 ASELSAN的CEO阿赫迈特·阿基约尔话说得不重,但意思很直:我们这玩意儿不受任何协议卡脖子。你只要付得起钱,爱谁买谁。它不像美国的DIRCM系统动不动受ITAR约束,被盟友看了三年文件还不给批货。 可以预见,一旦这个系统实战验证通过,很多对美制DIRCM望而却步的国家,转头就会奔着土耳其这边来。 要知道,早年红外干扰还是靠什么?照明弹、热焰弹、箔条。这些东西,说好听点是被动防御,说难听了就是“扔硬币看运气”。真正的对抗性系统,比如美国空军用在C-17和B-52上的AN/AAQ-24,早就不是“照亮一片天”这么简单,而是点对点强干扰,甚至直接烧掉制导组件。 但那种系统贵、重、门槛高。而YILDIRIM 100的厉害之处,是把整个复杂链路压缩到轻量级模块上,还兼顾了成本、反应速度和多目标打击能力。这才是它真正碾压老一代DIRCM思路的地方。 ASELSAN这次走的是“软杀伤”路线。不是靠大能量硬破防,而是用多光谱激光精准扰瞎目标,彻底抛弃了大功率激光对抗需要冷却、耗能大、可靠性低的问题。术语听起来高级,其实翻译过来很简单:不是打爆你,是让你失明;不是硬刚你,是让你自废武功。 这就不是简单的“补课”,而是自己开辟了一条技术分支。 而这还只是个起点。ASELSAN正在研制YILDIRIM 300,也就是下一代高响应激光系统,目标是战斗机级别平台,追求的不止是防御反应速度,还有战术灵活性。 如果YILDIRIM 100是给运输机和直升机穿上“激光防弹衣”,那300版就是给战斗机装上“光学盾牌”。一旦成型,空战生态可能又要被重塑。 你不能小看这件事背后的地缘效应。土耳其近些年在军工领域不断破圈,从Bayraktar TB2无人机打出名堂,到自研电子战系统、雷达,再到现在干脆玩起了激光干扰。在美国和西方越收越紧的武器出口体系面前,土耳其正悄悄搭出一个不受限的新市场。 如果说过去的激光对抗,是“看得见但用不起”,现在土耳其的思路是:“干脆把它变成一个中等国家也能玩得起的便携利器”。 这才是这套系统最大的不安因素——它不是技术有多震撼,而是它具备了迅速扩散的“现实主义潜力”。 没人会为了激光战术写史诗,但所有军火市场的博弈,从来不是写在道义上的,而是写在“能不能用”和“能不能买”里。 这一次,土耳其不是讲战略自主,而是直接拿一套能卖、能打、能部署的激光系统,把“自主”翻译成了外汇和市场。 说到底,能改变格局的,从来不是概念,而是落地的第一炮。 YILDIRIM 100,不是一次“科技突破新闻”,而是一记打在美制武器脸上的、精准、隐蔽、但后劲十足的耳光。 下一次谁要再问激光防御系统靠不靠谱,ASELSAN已经用实际战果给出了答案:不用毁灭你,只需要让你看不见。 参考资料:《 技术派|土耳其开发射程两千公里弹道导弹,战略打击能力今非昔比-澎湃新闻 》
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
【48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