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45岁的李鸿章看到母亲的脚露在轿帘外,赶紧低声提醒道:“娘,您把脚收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7-22 17:35:47

1868年,45岁的李鸿章看到母亲的脚露在轿帘外,赶紧低声提醒道:“娘,您把脚收回去。”没想到李母一脚踢开轿帘,怒斥道:“不孝的东西,你老子都不嫌我脚大,怎么就你嫌我脚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头像,进入个人主页即可观看,感谢您的支持! 1868年,湖广总督府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李鸿章急匆匆从轿子里探出头,原来是母亲的大脚露在了轿帘外面。他刚想开口提醒,母亲李氏就察觉到了儿子的目光。 “怎么,你也嫌我这双脚丢人?”老太太声音不大,却让这位权倾朝野的总督瞬间跪在地上。周围的随从都低下了头,谁也不敢多看一眼。 李氏的这双脚,在当时确实与众不同。清朝女子以小脚为美,三寸金莲是标配,可她的脚却是天然的大小。这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道光年间的一个冬夜,合肥乡间的郎中李殿华刚给病人看完病。回家路上,他听到路边草丛里有婴儿的哭声。走近一看,是个女婴,脸上布满了天花留下的疤痕。 在那个年代,天花是会要命的传染病。这孩子八成是被家人丢弃的。李殿华把孩子抱回了家,妻子虽然担心传染,但看着孩子可怜,还是同意收养。 女婴在李家慢慢长大,取名李氏。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加上要帮着干农活,她从小就没裹脚。村里人背地里议论纷纷,说这丫头脸上有疤,脚又大,将来怕是嫁不出去。 可李家的小儿子李文安偏偏就看上了这个养妹,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李文安欣赏她的勤劳能干,李氏也感激养父母的恩情。到了适婚年龄,两人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妻。 她识字不多,但记账特别清楚。家里每一笔开支,哪怕是买根葱,她都要记下来。有一回,她发现米缸里少了一碗米,愣是把全家人叫来问了个遍。 儿媳妇们私下抱怨婆婆太抠门,可李氏有自己的道理:“咱们家底薄,不精打细算怎么供孩子读书?她把省下来的每一文钱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六个儿子,个个都送进学堂。村里人又说闲话了:“女人家懂什么?读书能当饭吃?” 李氏不理会这些,她常对孩子们说:“书读好了,不光自己有出息,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大儿子李瀚章最先考中秀才,接着是二儿子李鸿章。看着儿子们一个个穿上官服,李氏心里高兴,嘴上却说:“当官不是让你们作威作福的,要记得咱们家是怎么过来的。” 李鸿章后来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祖母常说,手里有权了,更要想着没权的人。”这话他记了一辈子。 儿子们都做了大官后,想接母亲去城里享福。李氏不肯,她说在乡下住惯了,城里规矩多,不自在。李鸿章知道母亲的脾气,就经常回乡看望。 有一次,他带了几匹上好的绸缎孝敬母亲。李氏摸了摸,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粗布衣服:“这东西中看不中用,哪有我自己织的布结实?” 慈禧太后听说李家出了这么多能臣,特意召见李氏,想看看这位老太太有什么过人之处。李氏进宫那天,照样穿着粗布衣服,也没有刻意遮掩自己的大脚。 太后问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李氏回答得很实在:“让他们吃苦,让他们读书,让他们记得自己是农家出身。” 李氏不光重视儿子的教育,对女儿也一样。她说:“女孩子也要识字,不然将来怎么教自己的孩子?”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这种想法相当超前。 李家的女儿们后来都嫁得不错,不是因为娘家显贵,而是因为她们个个知书达理。亲家们都说,李家的姑娘不光会持家,还能帮丈夫出主意,是真正的贤内助。 李氏活到八十三岁,临终前把儿孙们都叫到床前。她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嘱咐他们要记得李家的根在哪里。 出殡那天,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送行。有人在灵前摆上香案,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菜。队伍从村头排到村尾,比当地任何一位官员的葬礼都隆重。 李鸿章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母亲一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教会了我们最重要的道理。” 当地老人说,李家后来出了那么多大官,全靠这位老太太打下的根基。她用一双没有缠过的脚,走出了自己的路,也为整个家族开辟了一条通天大道。

0 阅读:1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