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姜昆在国外偶遇已经出家的李娜,出于好奇,姜昆问她到底为什么出家?令他万万没想到,李娜说了一句话,让自己愣在原地半天没想明白。
2000年,姜昆在美国偶遇出家的李娜,一句“我不是出家,是回家”让这位相声大师愣在原地。这句话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从童年丧父到歌坛巅峰,再到感情挫折与身心崩塌,李娜的经历令人唏嘘。她为何放弃万众瞩目的舞台,选择寺庙的清净?她的选择引发无数猜测,答案却在她坎坷的人生中悄然浮现。 李娜童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抚养她与妹妹,生活清苦。邻里间的冷言碎语刺痛幼小的她,母亲却始终鼓励她追求梦想。九岁时,李娜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豫剧表演,嗓音清亮,技艺扎实。 1976年,她进入河南省豫剧团,凭借《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一角,摘得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1986年,她转入河南省歌舞团,追求流行音乐的梦想。南下深圳后,她一边打零工,一边钻研唱法,租住的出租屋墙壁斑驳,生活拮据。1988年,她参加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凭借一首民歌夺得通俗组冠军,正式踏入歌坛。 李娜的歌声很快响彻全国。1989年,她为《篱笆·女人和狗》演唱插曲《苦篱笆》,嗓音哀婉,唱尽农村妇女的辛酸。1990年,《渴望》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让她名声大噪,街头巷尾传唱不衰。 1994年,她演唱《青藏高原》,高亢的嗓音震撼乐坛,成为一代经典。她接连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奖,1995年更凭《嫂子颂》摘得罗马尼亚世界流行歌手大赛“金鹿杯MTV”大奖。她的个人交响演唱会座无虚席,歌坛辉煌二十年成就奖是对她才华的肯定。事业巅峰的她,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偶像。 可事业的成功并未带来生活的平静。成名后的李娜行程密集,录音、演出、采访接踵而至。嗓子嘶哑时,她靠喉片和药物支撑,感冒发烧也要坚持登台。她的化妆包里常备止痛药,休息室成了临时病房。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脸色苍白,精神萎靡。感情上的挫折更为她雪上加霜。 1990年代初,她结识一位东北男子,对方年长十岁,言谈稳重,常在她演出后送来鲜花,陪伴她度过北京的夜晚。两人相处两年,她憧憬婚姻,却得知对方已有家室,甚至有一个女儿。真相暴露后,她果断结束感情,但伤痛如影随形。 1995年,李娜再次尝试恋爱,对方是一位音乐人,二人曾彻夜讨论曲谱,默契十足。然而,结局如出一辙,对方同样隐瞒了婚姻事实。接连的感情失败让她身心俱疲,她开始质疑生活的意义。为了麻痹自己,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日复一日练习发声,足不出户。她的嗓音在三个八度间游走,技艺臻于化境,但身体却日渐虚弱。1995年,她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失眠成为常态,深夜里她常盯着天花板,空虚感如潮水般涌来。一位朋友送她一本《大明咒》,她开始诵读佛经,经文的韵律让她感到一丝平静。 1996年,李娜来到湖南张家界天门山,山间的清幽让她心动。她出资修建了一座木屋,名为“李娜小屋”,与一对老夫妇为邻,过起隐居生活。她常帮邻居挑水劈柴,融入简单的山间日常。1997年,她来到山西五台山普寿寺,剃度出家,法号释昌圣。寺庙的生活清苦却规律,她每日诵经、打坐,融入僧众的日常。然而,国内媒体的追逐让她不堪重负,记者常在寺外守候,闪光灯刺眼。她选择远赴美国洛杉矶的西来寺,那里依山而建,殿宇宁静。她穿上僧袍,扫地、诵经,生活简单而充实。 2000年,姜昆在西来寺探访李娜。他好奇她为何放弃歌坛的辉煌,选择出家。李娜的回答“我不是出家,是回家”让姜昆愣在原地。这句话并非搪塞,而是她对人生归宿的体悟。童年的丧父之痛、事业的巨大压力、感情的接连背叛,让她身心俱疲。佛法的宁静让她找到归宿,寺庙成为她心灵的港湾。她曾在天门山与住持交谈,住持的一句“心灵的解脱才是智者的故园”点醒了她。她抛却名利,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出家后的李娜,生活规律而平静。每日凌晨,她起床做早课,诵经、打坐,用餐时桌上只有青菜和米粥。她的母亲起初无法接受她的选择,远从加拿大赶来劝说,最终却被女儿的宁静打动,搬到寺庙附近居住,每日为她准备素食。李娜未完全放弃音乐,她录制佛经专辑《唱经给你听》,嗓音低回悠扬,传递佛法的平静。2010年,她应邀回国参加南岳衡山的文化活动,身着僧袍,步履从容。她的妹妹在加拿大结婚生子,每年到美国与她团聚,分享生活的点滴。 如今,李娜已年过六十,仍在西来寺修行。她与母亲相伴,过着清净的生活。她的选择曾引发无数争议,有人认为她逃避现实,有人觉得她追寻真我。她曾对姜昆说过,过去的剧照和纪念品都已丢弃,因为那些属于尘世的光环已不再重要。她的“回家”是对名利场的告别,是对内心宁静的追寻。她用半生坎坷,换来一份淡然与自在。
小爱
喜欢她的歌。祝福她找到自己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