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耕地整合科技赋能,粮安乡兴共绘新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

博速搞笑 2025-07-22 21:36:27

秦岭笑谈[超话]【耕地整合科技赋能,粮安乡兴共绘新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脉,其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产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问题逐渐凸显,对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粮食生产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为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在山东地区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影响,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7月7日-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合粮安”社会实践队分别前往鲁西北的德州、滨州,鲁中的济南、淄博,鲁南的临沂、济宁,以及胶东的青岛、烟台等地,就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问题展开深入调研。

历史分配留隐患,设施建设添新忧

鲁中地区的潍坊市某村,村支书张书记深耕基层15年,对村内土地状况了然于胸。他向实践队介绍,村里的耕地破碎化问题根源较深。上世纪80年代分地时,为求公平,耕地按质量分为好、中、差三级,各家按人口均分不同等级地块,导致耕地分散。

而农田水利、道路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剧了耕地破碎化。“灌溉渠、乡间路本为便利生产,却将连片耕地分割成小块;加上人口变动引发的分家分地,地块更趋零碎。”张书记坦言,这直接制约了生产效率与农技推广——无人机打药因地块零散难以操作,小型喷灌设备因地块不规则、铺设成本高而难普及,甚至造成约5%的耕地闲置。

非粮种植渐兴起,碎地管理有优势

鲁南地区临沂市某村的耕地种植结构,正经历着显著转型。实践队调研发现,越来越多农户如村民刘奶奶一样算清了“种植账”——放弃收益微薄的粮食作物,转投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过去五年,该村20%以上的土地已从粮食种植转为非粮食种植。

这种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收益差距:即便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经济作物的收益仍数倍于粮食作物。同时,小块地耕种更适配村庄老龄化的劳动力结构,让转型具备了现实可行性。但耕地“碎化”的隐忧也在逐渐显现:零散地块难以铺设喷灌设施,浇水仍依赖人工瓢舀桶提;无人机施肥等现代农技在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人力成本随地块碎片化程度加深而飙升。更棘手的是,这些承载家族记忆的耕地因权属分散整合困难,部分已因管理成本高、种植难度大及农村劳动力短缺陷入撂荒。收益的诱惑与技术的桎梏,在细碎田垄间形成拉扯,如何让小地块接上现代农业“高速路”,成为乡连片耕地显优势,农机科技提效能

鲁南地区济宁市某村的实践表明,耕地整合与科技赋能能有效破解生产瓶颈。种粮大户赵大爷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着20亩连片耕地,最大地块12亩、最小5亩的规整布局,为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连片耕地的优势直接体现在生产效率的跃升:大型收割机、播种机单日作业量显著提升,无人机打药因地块规整实现常态化应用,既省工又省药。智能喷灌设备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水量,解决了传统灌溉的水资源浪费与人工成本问题。这种模式带来的收益增长显而易见:5年前赵大爷仅种植8亩粮食,如今依托机械化扩大至20亩,雇人协助管理、自己专注农机操作,年入可达十余万,收益不亚于城镇务工。更重要的是,村里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出的连片耕地,已吸引部分外出务工青年返乡种地,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践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山东不同地区的耕地状况呈现出不同特点。潍坊、临沂等地仍存在较严重的耕地破碎化问题,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推动了种植结构向非粮化转变;而济宁等地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出连片耕地,借助农机和科技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种粮效益显著,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认识到,解决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问题,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对于暂难整合的地区,要探索适合破碎地块的种植模式和技术;对于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整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和农机设备。后续,团队将整理分析调研数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讯员 胡秀丽)

0 阅读:1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