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规划筑基田归序,沃野连片护粮安】曲阜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为深入探索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现象的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挖掘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深层影响。7月7日—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合粮安”社会实践队分别前往德州、淄博、济宁等地,深入田间地头与村庄农舍,通过走访当地农户、发放并回收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开展针对性的一对一深度访谈以及实地勘察耕地利用现状等方式展开深入调研,力求全面、客观地了解不同地区耕地利用面临的现实挑战、农民的生产意愿以及政策执行的具体效果。实践队员们以亲身实践助力耕地高效利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田野里的困局
在鲁西南平原,实践队员们目睹了令人忧心的场景:济宁某老农的承包地被分割成七块碎片化地块,收割机在田埂间频繁辗转。临沂丘陵地带,成片的苹果园取代了传统玉米田,村干部坦言:"细碎地块种粮难盈利,经济作物成为无奈选择。"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形成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零散地块推高生产成本,挤压种粮收益,加速耕地用途转换;而非粮化又进一步割裂农田格局,加剧耕地破碎程度。这种复合型困局在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区域呈现差异化特征,引起了政府与农户的高度重视。
德州平原县的土地整治现场,推土机正在削平田埂。项目负责人向实践队员介绍:"通过沟渠重建和道路优化,零散'补丁田'正变成标准化方格田。更重要的是,规模经营主体有能力和意愿持续投入,维护整治成果,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鲁西南地区却呈现不同图景。菏泽老农抚摸着自家田埂犹豫不决:"整治虽好,可这季庄稼等不得。"实践队员们采访发现,老年农户对土地的情感依赖与生产惯性,成为整治工程需要破解的特殊课题。优化政策衔接机制,既要强化土地用途管制,防止非粮化反弹,又要创新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参与方式。通过科技赋能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耕地综合整治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合整治的探索
泰安农业产业园呈现理想图景:政府完成土地整治后,专业公司开展规模化种植。园区经理算了一笔账:"连片经营显著降低水电和机械成本。"粮食产区通过"整治+规模经营"组合拳,实现粮食产能双提升。鲁南山区根据地形特点,采用梯田式整治方案,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耕地质量,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一系列成功案例表明,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地方智慧至关重要。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避免"一刀切"。
目前,协同推进仍面临现实挑战。鲁中山区新建的灌溉设施因管护缺位而闲置,临沂则因流转纠纷出现耕地撂荒。体现了制度配套的滞后性及多元协作机制的尚未健全。土地整治后的权责归属模糊、长效管护资金缺乏保障、小农户与规模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松散等问题均亟待更精细的制度设计。
家庭农场里,年轻农场主向实践队演示智能灌溉系统:"规模经营让高科技装备有了用武之地。"但在传统农区,小农户的疑虑仍未消散:"土地流转后,饭碗还能端得稳吗?"
实践调研揭示出三重制约机制:市场层面的价格波动风险、制度层面的经营权保障缺失、社会层面的小农户组织困境。实践队员观察到,代际差异在此领域尤为凸显——新一代农民拥抱规模化经营,传统农户则更看重土地的保障功能。
齐鲁实践的启示
“耕合粮安”实践队用脚步丈量齐鲁沃野,真切触摸到耕地保护的时代脉搏、记录下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典型样本。破解耕地困局急需构建政策牵引、市场驱动、技术赋能的三位一体机制,需要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切实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与尊重农民权益的平衡木上,山东实践昭示着:唯有尊重地域特色、创新制度设计、激活多元主体,方能筑牢大国粮仓的根基,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生命线。(通讯员 张潇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