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想更好的控制他/她,还是想让他/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是很沉重的。 是看到某个事件发生后,临时触发的。 共同的朋友圈,犹如天降炸雷般就被平地炸开了一道口子。 我和夹子音姐姐,本来在书房和平共处,各自忙碌。 因为一条共同的朋友圈,展开了讨论。 内容是她的同学,也是我好朋友的孩子。 在朋友圈,公然抨击对自己父母的不满。 句句似针扎,字字珠玑。 全篇看完,无一句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的。 快17岁的年纪,差一岁成年。 自己当初17岁,已经独自南下,承担自己的生计了。 夹子音姐姐也是愣住了,她认为。 这个同学平时挺好沟通的,也是自己从小到大的玩伴。 平时沟通无障碍啊,客客气气,斯斯文文的。 除非是表象,要么就是父母与对方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我能与对方成为朋友,桥梁是两个孩子小学就是同学。 且同住一个小区。 小朋友用她敏锐的观察力,问我。 据我所观察,他们家沟通基本靠吼,解决问题基本靠动手。 夫妻俩关系恶劣,相看相生厌。 摔门拍桌子是家常便饭,吵架不归失联留孩子独自在家,更是三天两头上演。 到现在,孩子也是这样解决问题的。 有事靠吼,说不过靠动手。 夹子音姐姐还问我。 “妈妈,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该有的生活方式,这种句句我是为你好的针剂式爱,是真的为孩子好吗?还是说,就是单纯的想掌控别人的人生,希望自己没完成的愿望,让孩子去替他完成。” 17岁,懵懂的年纪,三观却早已形成。 她会去思考,遇到问题会跟我沟通,她的见解和疑惑。 我也有答不出来的时候。 比如就这个话题和我们共同看到的文字。 他不是一个网络片段,离我们很远的事情,他就是眼前,是我们熟悉的人。 那我真的,回答起来,是有些困难的。 只能本能的按自己本心回答。 “父母爱孩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难免有不周到的地方,以后,我们共勉,你认为不合理的,提出来,我们探讨,我认为不合理的,我也会提出来。” 这个方法,好似从她小时候,就开始执行了。 我们家从来没有争吵,哪怕离婚,也是静悄悄。 我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转移。 所以,两个孩子的情绪,他们也学会控制。 这是成长必修课。
到底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想更好的控制他/她,还是想让他/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问
纯纯的小齐
2025-07-23 08:12:14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