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向韩国提过分要求:掏4000亿美元,支持美国重振制造业 唐纳德·特朗普,2025年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以强硬的贸易政策和“美国优先”口号闻名。他上任后迅速重启高关税策略,瞄准盟友国家,试图通过经济压力重振美国制造业。他曾公开点名日本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敲定千亿级投资协议,随后将类似模式推向韩国,毫不掩饰地要求巨额资金支持。他的风格一如既往咄咄逼人,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布简短声明,指责贸易伙伴占美国便宜,语气直白毫不留情。 韩国总统李在明,2022年当选,主张务实外交,试图在美中之间走钢丝。他上任以来多次强调国家利益,力求平衡大国关系。面对特朗普的天价要求,他的团队加班加点研究对策,试图通过增加国防开支或放宽市场准入换取喘息空间。媒体记录下他整理领带、翻阅文件的画面,显示出他在外交困境中的谨慎态度。他的执政风格偏向稳健,但国内舆论对他的妥协姿态颇有微词,认为他难以应对美国的高压。 特朗普与李在明的交锋,成为2025年美韩关系的核心焦点。特朗普推动“对等关税”计划,办公桌上堆满经济数据,墙上挂着“美国优先”标牌,展现出他对制造业复兴的执着。李在明则在首尔召开紧急会议,试图维护韩国经济主权。两人风格迥异,特朗普强势出击,李在明步步为营,博弈的结果却牵动着全球贸易格局。 2025年7月,美国向韩国抛出重磅要求:设立40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基金”,用于支持韩国企业在美建厂或投资美国本地企业,助力美国制造业复兴。这笔金额几乎占韩国年度预算的八成,堪称天文数字,远超韩国财政承受能力。美国商务部援引日本软银集团的类似承诺作为模板,强硬表示韩国必须跟进。韩国代表团提出替代方案,建议增加国防开支或开放农产品市场,但美国一口回绝,谈判陷入僵局。 韩国政府内部一片忙乱,财政部测算显示,筹措4000亿美元可能需要削减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或者大幅加税,势必引发国内不满。更麻烦的是,这笔投资可能支持与韩国企业竞争的美国产业,直接威胁韩国制造业根基。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连夜开会,试图寻找折中方案,但美国态度坚决,甚至威胁对韩国汽车加征25%关税,并提高钢铁、铝等原材料的税率。韩国媒体报道,两国7月初的两次谈判无果,美国死咬4000亿美元不松口。 韩国社会反应强烈。农业协会抗议开放牛肉和大米市场,担心冲击本地农民。网络上,年轻网友直言不讳,质疑美国这是在“明抢”。保守派媒体批评李在明政府应对软弱,指其亲华立场导致美国施压。一些学者却认为,接受美国条件或许能换取市场准入,缓解美韩紧张关系。韩国政府迫于8月1日关税生效的期限压力,内部讨论倾向于妥协,但试图将金额压低,以减轻国内反对声浪。 8月1日关税期限逼近,韩国政府加紧应对。李在明召集顾问,指示重新拟定提案,建议将基金规模降至2500亿美元,并要求美国降低汽车关税,但特朗普政府断然拒绝。7月20日,美国对进口铜加征50%关税,韩国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成本暴涨,中小企业订单锐减,供应链陷入困境。韩国政府无奈之下,于7月底同意设立3000亿美元基金,分十年支付,并换取美国放宽半导体出口限制。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这是“美国制造业的胜利”,但韩国国内抗议声四起。首尔街头,市民举标牌游行,指责政府“卖国”。李在明的支持率下滑,保守派趁机攻击其外交政策。特朗普继续对日本、欧盟施加类似压力,但高关税引发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工人抗议裁员,政策效果遭质疑。韩国则加速调整,10月三星电子在西安追加80亿美元投资,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以对冲对美依赖。李在明通过务实外交挽回部分民意,但美韩博弈揭示了盟友关系在经济压力下的脆弱。 特朗普的政策短期内为美国争取了资金,但长期效果有限,盟友疏远加剧了全球贸易紧张。韩国在妥协后更加注重多元化战略,李在明在任期内继续平衡大国关系。这场博弈成为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的缩影,凸显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复杂后果。
西方专家:特朗普在半年内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世界秩序Politico发文称,西方专
【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