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今天(7月22日)写道:"中国意识到自己握有筹码,在贸易和地缘政治争端中均对欧盟采取强硬姿态,包括反击欧洲的贸易限制措施,放慢向欧盟出口关键矿产,并更加紧密地拥抱俄罗斯。" 西方媒体又开始表演"中国威胁论"的老把戏了。中国不过是拿起国际贸易规则的武器自卫,怎么就成了"强硬姿态"?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8%关税的时候,纽约时报怎么不写写什么叫"贸易霸凌"?这套双标玩得真够溜的。 看看数据就知道谁在耍无赖。中国每年从欧盟进口价值超过2000亿欧元的商品,而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从10%飙到38%——这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是什么?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自己都承认,这波操作会让欧洲消费者多掏40亿欧元的冤枉钱。 关键矿产这事儿更有意思。中国供应着全球80%的稀土加工产能,欧盟却想搞"去风险化"。现在中国依法管控出口,某些人就开始哭爹喊娘。早干嘛去了?当初跟着美国制裁新疆光伏产业的时候,不是挺硬气吗? 说到俄罗斯就更可笑了。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那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往来。欧盟自己买了俄罗斯80%的化石燃料,转头却指责中国"拥抱俄罗斯"——这逻辑比乌克兰战场上的豹2坦克还容易自燃。 欧洲政客们该醒醒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嘴上喊着"战略自主",背地里却跟着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结果呢?阿斯麦光刻机订单暴跌40%,荷兰首相吕特赶紧跑来中国"沟通感情"。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最讽刺的是欧盟的绿色转型计划。一边要搞碳中和,一边打压中国新能源产品。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最近愁得头发都白了:没了中国光伏板,他们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就是个笑话。这不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吗? 中国手里的筹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从稀土提炼到锂电池制造,哪个不是中国企业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技术?现在欧盟想绕过中国另起炉灶,问问大众宝马同不同意?这些车企三成利润都靠中国市场撑着。 某些人总爱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中欧班列开行突破9万列,给欧洲送去了物美价廉的中国货。现在欧盟非要搞"价值观贸易",结果就是通胀居高不下,老百姓怨声载道——活该! 看看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多清醒。顶着欧盟压力批准中资电池厂落户,直接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这才是务实的态度,比那些整天喊口号的政客强一万倍。 中欧贸易这本账明明白白。中国需要欧洲的技术,欧洲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非要搞对抗的话,看看谁先扛不住?欧洲通胀已经连续18个月超过5%,再折腾下去,怕是要重现"黄马甲"运动了。
看来想让中国跪着帮欧盟的幻想泡汤了。据报道经中欧双方商定,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