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基建闹了个大“乌龙”,原本计划花费3亿在荒漠建一个发电厂,没想到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23 16:15:50

万万没想到,中国基建闹了个大“乌龙”,原本计划花费3亿在荒漠建一个发电厂,没想到十年后,这里最著名的竟不是基建,而是变成了牧场和羊肉。更有趣的是,基建队还意外解决了一个困扰多年的难题! 主要信源:(光明网——戈壁滩变身光伏牧场;海峡快讯——《不浪费每一分土地!外媒突然发现,中国悄悄在沙漠里干了件大事》) 青海高原的塔拉滩,曾经是一片了无生机的土地。 这里常年风沙肆虐,人烟稀少,只有贫瘠的戈壁伸展向远方。 2012年,建设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成为首要任务,随即这项国家重点清洁能源项目在此启动。 在专家们眼中,塔拉滩日照时间长,地势平坦,正是发展光伏项目的理想之地。 当数千块蓝色光伏板整齐铺开在荒滩上,新的问题很快出现。 当地风沙频繁,刚刚清理干净的光伏板很快就蒙上灰尘,导致发电效率直线下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想到了固沙护板的好办法,那就是在光伏板之间播种草籽。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原本用来解决沙尘问题的办法,竟意外开启了更精彩的故事。 那些撒下去的草籽,在光伏板搭建的特殊环境里迅速生长。 光伏板遮挡了强烈的阳光,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加上清洗光伏板时留下的水,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竟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景象。 草越长越高,有些地方的牧草长得比人都高,随风摇曳的景象让人忘记了这里原来是片荒漠。 这份意外出现的生机却带来了新麻烦。 茂盛的野草很快包围了光伏板的下半部分,严重影响了设备散热。 烈日下,被杂草围堵的光伏板温度急剧上升,发电效率又开始下滑。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工作人员尝试人工除草,可六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实在太大,今天割完一片,用不了几天草又长了出来。 电站负责人杨志强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灵光一闪。 他想到附近牧民放羊时经常为找不到草场发愁。 既然园区里草多成灾,牧民的羊又缺草吃,为什么不请羊群来做这份工作? 这个想法引起不少人质疑:价值数亿的设备里让羊随意进出,万一弄坏设备该怎么办? 可面对眼前困境,大家最终决定放手一试。 2013年,第一批羊群被牧民小心翼翼地赶进了光伏园区。 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羊特别懂得躲避光伏板支架,专注地啃食着茂盛的野草。 没过几天,那些长得过高的杂草就被羊啃得整整齐齐。 更重要的是,羊群排泄的粪便成了天然肥料,让这片人造草场长得愈发茁壮,形成了良性循环。 考虑到更大的羊群进入园区,工作人员进行了技术改造,把光伏支架统一抬高到1.2米,体型较大的羊也能自由穿过。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羊群进入园区吃草。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2年公布的数据,塔拉滩光伏站实现年发电量约8亿千瓦时,植被覆盖率从当初不到5%提升至80%以上。 如今走进塔拉滩光伏园区,会看到非常特别的情景:成片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羊群在光伏板下悠闲吃草。 这些吃草的羊也被牧民们起了个新名字:“光伏羊”。 在光伏园区内放牧,解决了草场不足的困境,当地牧民的收入在十年间翻了三倍。 园区还提供清洗光伏板等工作岗位,不少牧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稳定工作。 塔拉滩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2019年,通过技术改造,塔拉滩光伏电站和附近的龙羊峡水电站形成互补系统。 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资料显示,在天气晴朗时依靠光伏发电,遇到阴雨天气或夜晚,则由水力发电及时补上。 水光互补项目的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前列,大大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从荒凉戈壁到现代化能源基地,塔拉滩用十年时间走过转变之路。 三亿元投资换来清洁能源稳定供应,换来绿地覆盖荒漠,更帮助当地百姓走上致富路。 当年有人质疑这里成了“放牧场”,却不知道这正是最精妙的设计。 这种因地制宜的思路,变废为宝的智慧,才是塔拉滩带给世人最大的启发。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223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