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南京享福,原配却说:“我不去,你也不要回来!” 1949年,当刘伯承派人将那封信送到四川开县的破旧土屋时,程宜芝正在院子里晾晒刚收割的稻谷,送信人说明来意后,她平静地听完,沉默良久,对着送信的人说了一句让所有人意外的话:"你回去帮忙告诉他,我不去,他不要回来。 这个决定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跨越近四十年的守望。 刘伯承和程宜芝是包办婚姻,当时父亲刘文炳病重垂危,在生命最后时刻为13岁的刘伯承定下一门亲事,女方是邻村程家11岁的女儿程宜芝,按照当地习俗,两家交换了庚帖,这桩婚事就算定了。 但刘伯承对这种包办婚姻极为反感,到了刘伯承18岁商量娶亲的时候,他用锅底灰把脸抹得漆黑,故意流着鼻涕,装出一副痴傻模样想要悔婚,程家父亲看到这副尊容当即想要退婚。 但是16岁的程宜芝却走上前,仔细端详了刘伯承一番,转身对父亲说:"此人眼神清明,举止虽怪却有分寸,绝非愚钝之辈,女儿愿意嫁,"她的坚持让这桩差点黄了的婚事最终成行。 婚后第二年,程宜芝生下儿子刘俊泰,就在这一年辛亥革命的炮声响彻神州大地,刘伯承剪掉辫子,决心投身革命。 临行前夜,程宜芝默默为丈夫收拾行装,将家中仅有的几块银元都塞进包裹,她知道丈夫志在四方,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 1912年,刘伯承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地后这对年轻夫妻开始了漫长的分离,程宜芝独自撑起这个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线织布,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最艰难的时候,她一天只吃两顿稀粥,把省下的粮食留给老人和孩子。 刘伯承在外征战,逐渐成长为著名将领,1916年他率部攻打丰都县城时,一颗子弹击中右眼,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他咬着毛巾完成了手术,全程没有喊叫一声,德国医生沃克惊叹:"您真是一位军神!此后刘军神的名号传遍川军。 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但是家中的情况却每况愈下,儿子刘俊泰因缺少父亲管教,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 1927年,走投无路的刘俊泰跑到上海找父亲要钱,刘伯承严词拒绝,希望儿子戒掉恶习。 谁料刘俊泰恼羞成怒,竟然跑到法租界巡捕房,举报父亲是共产党员,幸亏刘伯承得到消息及时转移,才免于被捕,程宜芝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但她没有放弃这个不孝子。 为了给精神失常的儿子治病,她变卖了所有嫁妆,甚至把结婚时的银簪子都当了。 1936年,在长征路上,刘伯承与红军女战士汪荣华结为革命伴侣,这个消息传回四川老家时,程宜芝正在为孙女刘天俭缝补衣服,她听完后,只是轻轻叹了口气:"他有人照顾就好。" 1949年11月,刘伯承率领第二野战军解放重庆,当他从老部下口中得知程宜芝的近况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眼眶湿润了。 原来程宜芝这些年一直住在四处漏风的土屋里,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孙女刘天俭因为交不起学费,早早辍学在家。 刘伯承立即派人送去一封信和一些钱财,诚恳地表示要把她接到南京安享晚年,但是程宜芝的回复出乎所有人意料,她拒绝了刘伯承的好意,还特意嘱咐:"家中已评为红军家属,政府每月给五斗米,足够生活,您为国操劳,莫要为我分心。" 村里人都劝她:"刘司令现在是大官了,您去享福不好吗?"程宜芝摇摇头:"人家有新家庭,我去做什么?再说俊泰做过对不起他爹的事,我哪有脸面去见他。" 其实程宜芝心里还有更深的考虑,她了解刘伯承的性格,知道丈夫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如果自己去了,势必会让他陷入两难境地,与其让所有人都不自在,不如各安天命,这是她能为丈夫做的最后一件事,成全他的新生活。 1950年,当地政府按照政策,每月给程宜芝发放75斤粮食补助,她把大部分粮食都留给了孙女,自己常常以野菜充饥,邻居们看不过去,想要接济她,都被婉言谢绝:"国家已经照顾我了,不能再麻烦大家。" 1957年春天,65岁的程宜芝病倒了,弥留之际她把珍藏了几十年的一副对联交给孙女,那是刘伯承新婚时亲手写的:"琴瑟和鸣歌盛世,夫妻恩爱度华年,"她轻声说:"这是你爷爷的字,留个念想吧。" 刘伯承得知程宜芝去世的消息时,正在南京军事学院主持会议,他中断会议,独自在办公室待了很久,秘书进来时,看到这位铁血将军正对着窗外默默流泪。 多年后,刘伯承在回忆录中写道:"程宜芝是旧时代的女性,却有着超越时代的胸怀,她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和成全。"
“拉出去枪毙!”1950年,伟人一声大喝,周恩来和聂荣臻惊得连忙从沙发上站起来,
【1评论】【6点赞】